解析企业会计控制与产权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解析企业会计控制与产权管理

张煜王晓云

张煜王晓云(大兴安岭古莲河露天煤矿)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从单一业主制,经过合伙制,发展到今天的股份制形式,这种企业结构的不断进步正是交易费用不断降低的产权制度演进的过程。会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作,以其货币计量性、综合性和真实性等特征对引导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有着独特的优势,会计控制职能作为会计本质内涵的外延,与产权有着密切关系,在保护产权主体的平等权益、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针对会计控制和企业产权管理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会计控制产权管理

0引言

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出资人的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并形成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证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存在不一致性,往往是企业经营者牺牲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身的利益,导致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严重侵害了所有者的利益,所以,分清理顺会计控制和企业产权的关系至关重要,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

1实行所有者会计控制的必然性

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定义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完全属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范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部分。对于像企业本身股权变动之类的资本运营,内部控制无能为力,因为这是资本所有者的事情。

1.2内部会计控制是在两权分离条件下,企业外部有关各方对企业经营者及其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内在要求,其目的在于用其有效性来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便揭示其受托经营管理责任。

1.3内部会计控制是由经营者组织进行的,这种控制或多或少与管理者自身的目标相联系,有时可能会与所有者的目标相背离。作为完善的有效控制离不开企业外部的控制,而对企业最有资格、最有权力、最有能力实施外部控制的,当然首选企业的所有者。

因此,所有者的会计控制作为外部控制是理所当然的。

2资本控制的本质

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对控制的定义,分析资本控制的各种手段及其形式,可以对资本控制做出如下的定义:“资本控制,是股权资本投资形成的,为实现企业整体组合持续规模财富最大化目标而统驭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并据此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利,以及为实施这种权利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手段。”从资本控制的定义中可以领略到:资本控制的惟一依据是股权资本投资,债务资本形成的控制不属于资本控制,但构成外部控制;资本控制的主体是企业所有者;资本控制的目的是实现整体组合持续规模财富最大化,包括最低目标:资本持续保值和最高目标:资本无限增值;达到控制的标准是能够统驭子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即形成实际控制;资本控制既指权力也指实施权利的活动和手段,本质上还是一种管理活动。

3会计控制与产权的历史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分离,并形成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证明,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存在不一致性,要求对财产的归属,即产权进行界定,产权不确定,将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明晰的产权可以对行为主体产生激励,因为某项资源的产权确定后,其产权主体才对该资源有一个明确的预期,由此对资源的保护费用、投入资金和劳动的数量以及可望获得的收益才是一致的,人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该资源。从会计学角度考虑,就应该对其进行计量、核算和监督、控制,以保护所有权主体的财产收益性。

无论从会计角度探讨产权,还是从产权出发探讨会计,两者都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现代企业产权价值运动过程中,所有者和经营者是相分离的,所有者投资企业是所有权的具体价值运动形式,财产价值运动过程是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具体价值运动形式,而价值增值过程则是收益权的具体价值运动形式,会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确认、计量、考核、披露、监督和控制,才能实现对不同产权主体的保护,明确产权主体的利益关系,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4会计控制与产权的辩证关系

4.1产权的发展过程需要会计加以控制在人类社会的采集和狩猎时期,是非排他性公有产权。这种产权形式由于使利益各方对资源的保护缺乏动力,使得人们开始寻求新的产权形式,即集体产权。集体产权的行使做出规则和约束,非该集体的成员不得主张同一权利,并伴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形成社会分工。排他性的产权形式—最初是排他性的公有产权—出现之后,会计的产生就成为必要。会计是对价值运动的数量方面的记录和反映。因为价值依附于财产物资,因此对价值运动的数量方面的记录,实际上是以记录主体拥有对被记录之财产物资的排他性产权为前提的。这种排他性产权可能是所有权,也可能是使用权。倘若记录主体不拥有对任何物资的排他性产权,也不能向其他主体提出拥有这种权利的要求,则记录就没有必要,因为记录是要花费成本的,不拥有排他性产权意味着记录对记录主体没有任何收益。在记录主体拥有的具有排他性产权的财务物资的数量和种类增多,且变动频繁的情况下,记录主体为了弄清自己拥有之权利及其变动,则必产生对其加以记录之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产权结构也日益复杂,记录主体(会计主体)除确定主体本身享有的产权外,同时必须确定主体对外的义务,即主体相关利益人所享有的产权。此时,会计记录及会计处理就变的越来越重要。

因此,会计在明确和界定产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产权主体利益免受他人损害,并加以控制。

4.2现代企业受托责任下,会计控制的过程就是保护产权的过程

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去看会计控制,会计作为一种契约的集合体,会计的核算职能和控制职能都应是一种权利,是委托—受托关系的构成要素和联结双方的责任纽带,必须履行双重的报告责任即外部会计报告的责任和内部管理报告的双重责任。因此,会计也就对同一委托—受托的客体即会计对象相应地表现出对外进行会计反映(提供会计信息)和对内进行会计管理(利用会计信息)的两大基本功能。

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其发展演变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结构三个阶段。但一般认为,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从美国审计委员会和我国财政部对会计控制的定义比较,可以看出,会计控制是指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制定的各种方法和程序。会计的监督职能是对会计的界定进行再认定,这种再认定一是检查是否按既定的契约或制度行事,二是检查产权结构是否被侵蚀,因此,会计的监督职能在于保护产权(伍中信,1998)。在这一过程中,会计控制的过程就是为了经营者、所有者自身价值利益目标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就完成了不同产权主体利益的保护。

5研究两者关系的意义

5.1明确了会计控制与产权的关系,才能明确会计控制职能在产权价值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达到对产权的有效保护。

5.2明确了会计控制与产权的关系,才能为企业产权主体提供有关收益的信息,实现主体利益。

总之,产权的基本内容,即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与转让权等方面都与会计密切相关。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基本会计准则制订多年,已经不符合现代企业产权改革的要求,明确两者的关系,对企业产权主体进一步如何利用会计控制,制定适当的会计控制方法和程序来保护其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求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会计职能的重心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会计核算的重心由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会计计量模式呈现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等改革,使得会计报告的形式、内容及传递方式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