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惠东地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惠东地区为例

王文秀

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现阶段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必须解决好乡村问题,才能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随着城市经济繁荣发展,不少乡村区域也逐渐摆脱了落后的状态,星现出全面发展的局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大力推动乡村战略化发展工作之初,应当先确定现有的乡村问题,并提供可靠的振兴发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在《辞海》中将乡村定义为农业和人口分布比城镇分散的地方。总的来说,乡村人口密度低、流动人口少、生产力低、聚居规模小、经济不发达,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有很大不同。

在我国耕种社会文明的五千年中,乡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冯骥才说:“中华民族最深的根不在城市,在农村。”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工业所取代,农村成为被忽视的对象。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自解放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农业产业化支持和城乡支持的原则,自此,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就开始受到关注。

为解决城乡二元化差异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乡村工作,从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美丽乡村(2012)到乡村振兴(2017),不仅意味着城乡建设的重点将向乡村转移,更重要的是通过振兴乡村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看作是关于国民经济和民生的根本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不健全、农村美不美、农民富裕不富裕,决定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二、惠东地区乡村发展特征与问题

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位于香港、深圳辐射粤东地区的枢纽地带,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粤东的重要门户。优越的区位、交通、生态优势,使惠东成为对接珠三角发达地区尤其是深圳、东莞产业发展转移的首选之地。

惠东县共有43个社区居委会、245个村民委员会,2182个自然村。从2014年起惠东县作为新农村的实施主体,以山海统筹为路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村庄规划编制正在稳步推进,现245个村获评市级生态示范村。惠东县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在乡村振兴推进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村庄呈现出建设落后、产业势弱、文脉不足、特色不鲜等诸多共性和个性问题,区域间乡村发展资源各异,区域间乡村发展诉求不同,也对惠东县乡村振兴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分析惠东地区乡村建设发展的特征和问题,对于乡村振兴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建设空间形态多样

惠东县依山傍海、腹地宽广,丰富的地形地貌条件,造就了村庄多样的空间形态。根据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产业分类等要素情况,将村庄划分为山区、平原和沿海三大片区,由于片区资源禀赋差异大,村庄分布特点、人口密度和经济收入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山区由于受限因子较多(山势复杂、可利用地少、距离县城较远),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村庄建设缓慢,自然村分布散、规模小,村民收入低,人口流失大;平原片区村庄受环大亚湾新区辐射和县城扩容提质双重影响,在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优势,村庄建设发展快,用地集中,工居混杂,外来人口较多;沿海片区以发展工业和滨海旅游业为主,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中村和城边村,自然村规模普遍较大,农房布局集中,以常住人口为主,流动人口多。

2.2产业分区明显,但发展潜力明显不足,内部土地利用松散、两违现象严重

惠东县已形成南部滨海旅游产业、县城综合经济、中部农业片区、东北部生态山林片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转移、扩张使得一部分乡村发展成为工业型村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部分乡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依据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多数从事低端种植业,加上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村域内虽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但多数雇佣外地务工人员,与当地的就业关系不大。农民主要是自给自足,农产品以商品的形式流动很少,势必造成农民增收乏力,导致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而工业短板现象突出,产业层次偏低,发展潜力明显不足,农民依靠农业不能致富,导致农业生产人口越来越少。惠东县域土地建设外延扩张严重,存在大量低效用地;居民点布局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村庄内部土地使用松散,不少旧房出现空置。粗放的用地方式直接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增高,设施使用的便捷性低下。农地生产能力的发挥和生产效益的提升缓慢,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土地生产条件亟待改善。村庄缺乏有效的村庄规划指引及管控手段,两违现象较为严重。

2.3乡村建设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文脉不断流失,人居环境亟待改善

村庄的发展长期处于自发状态,村庄建设水平不高,具体表现村庄建筑空间布局凌乱;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不高;缺乏公共绿地和必要的娱乐场所;特别是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周边水体,严重污染村民的生活环境。乡村建筑的位置、风格和装饰都是由农民决定的,他们缺乏系统的计划,虽然村庄很简单,但缺乏美感。惠东县越来越多村庄受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滞后等因素影响,村庄内人口外流,形成空心村。另一方面现状村庄缺乏个性、千篇一律,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使传统村庄文脉不断流失。大多数村民对传统民居保护观念不强,新建民居缺乏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符号,新旧建筑风格不统一,布局杂乱;由于缺少合理风貌规划指导,惠东县多数镇区内乱搭建现象严重,村庄内出现破旧房子空心化、废弃化。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沟通受阻等,不利于改善乡村市场的开放性和活动性。

2.4规划滞后建设无序现象突出,规划与建设脱节指导性不强

通过梳理惠东县村庄,目前村庄普遍存在现状建设发展瓶颈,土地问题严峻,村民一户多宅、农村人均建设用地与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超标问题突出,而建设用地紧缺,新增分户需求迫切,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预留建设指标不足等现实问题。而上一轮村庄规划未能全覆盖,导致规划滞后建设无序现象突出,规划与建设脱节指导性不强等规划问题。

三、惠东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对策探讨

针对惠东县在乡村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潜力明显不足,内部土地利用松散、建设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且人居环境亟待改善、规划滞后建设无序现象突出等对乡村发展造成阻碍等问题,对标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体要求,在当前政策与社会背景下,应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从“外塑形象、重构价值、提升内涵、强化联系、紧凑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循序渐进地解决乡村发展问题。

3.1美化乡村,外塑形象

无论乡村是否能够振兴,最明显的变化应该是乡村面貌的变化。外观的变化包括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

3.1.1生态振兴是基础。我们必须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造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发展的活力,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养殖业污水排放行为的监管和整顿,保护生态山林、河湖水系、农田景观等,振兴生态文明,让乡村得到有效管理。

3.1.2文化振兴是关键。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回归乡村朴素人情美,深化农村内涵建设,自觉塑造乡村整体形象,建立休闲锻炼区、垃圾站等功能区,改善路灯和垃圾桶等基础设施,邀请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等专业人士系统地规划和设计小屋建筑的选址、建筑风格甚至室内外装饰,乡村的核心区域建成一个标志性的文化广场,辅以亭台、池塘、树木和红花,发展有人气、有活力,适合生产生活诗意栖居的愿景,使乡村成为农民生活和工作的家园,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和一个让居民徘徊的游乐园。

3.2传承文脉,重构价值

当代乡村被赋予多重功能与价值,是一个价值综合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价值,乡村优美自然风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乡村生态是一个复杂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平衡系统,生物多样的生态功能渗透到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是生活的价值。农村居民的低碳、慢节奏生活与自然的节奏是一致的,它是一种更接近人类原始和更自然天堂的生活方式,满足诗意栖居的生活环境。第三是文化价值,乡村作为传统一产地和农民聚居地,承载了乡愁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风俗和道德信仰,使得乡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深刻的文化印记和当地情怀。第四是社会的价值。城市和乡村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与乡村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乡村具有稳定城乡关系的社会功能。

3.3产村融合,提升内涵

3.2.1产业振兴是根本。为了振兴乡村,归根结底有必要加强乡村所依赖的农业,推动各类资源要素流向乡村。在新时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与不平衡和不足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当今社会的人们对简单的物质追求不满足,完成了从“吃饱”到“吃好”的过渡,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了寻找乡村农业的出路,必须迎合当前人们的高品味,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和档次,走质量兴农之路,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纯天然农副产品具有市场前景,因此,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品,采用精准扶贫手段,联系高校开展农业知识普及班,普及农民种植业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土壤质量、地形等条件,或优化原有的农作物种类,或促进新作物的种植,联系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能培训班,提升农民种植和加工技术,引进新思路、新技术、新机器,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副产品产业化进程。

3.2.2突出特色产业

科学创造乡庄“一村一品”,实现产业多元引导,强化区域协作与镇村融合发展,落实产业、经济、空间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转型。首先是科学地定位和规划农村特色。纵观整个产业市场,分析乡村特色的优势和劣势,对乡村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农村特色。可以采取阶段目标的形式,并将在推进过程中进行修订和逐步推进。二是大力宣传乡村特色。在宣传中,最好将独特故事的印记带入乡村特色,故事具有快速传播、方便记忆的特点,有利于乡村特色的深化。

3.2.3人才振兴是支撑。在乡村农业发展趋势明朗之后,乡村应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找到吸引和留住青年劳动力的途径,同时,要积极引进技术和技术人才,努力培养和早就懂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三农”工作团队。

3.4城乡一体,强化联系

组织振兴是保障。乡村振兴是影响人民生活的重大事件,它不能通过某个人的力量来实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制定战略并组织实施,该组织就是当地政府。乡村的地理位置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但当地政府可以积极努力改变信息封闭和交通不便的情况。一方面,现实世界的高速公路是为了打开通向乡村和外部世界的大门而建造的,缩短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节约城乡之间的时间,确保乡村与城市的密切关系,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让农民的农副产品可以很容易地出售给邻近的城市。另一方面,将建设虚拟世界的“高速公路”,推动实施“宽带乡村”战略,推动宽带接入农村。加强农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宽带发展和普及,拓宽农村地区与外界联系,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农民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扩大农村经营范围,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农民的农副产品出口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境。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高速公路,都可以加强乡村与外界的关系,一切都是为了让农民富裕起来。

3.5分类引导,紧凑发展

组织振兴是保障。村庄建设发展过程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导致布局混乱、随意乱建、多占超占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空间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综合考虑村庄发展特征,明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进行分类推进;加强规划的在地性与可实施性,合理预测人口增长和用地需求,控制建设用地,并对分布较为零散的居民点进行集中整治搬迁,实现村庄用地的集约紧凑和精明收缩,统筹村庄用地整备,合理制定滚动式整备计划,实现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最优化布局。

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升级,社会转型深入全面的新战略规划。这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创新,也是文化体系、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系和政治体制的复兴。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民的全面发展。在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农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乡村必须外塑形象,重构价值,提升内涵,强化联系,紧凑发展,使农村美丽,让农业强化,让农民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贫困作斗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论乡村振兴战略[J].宗诗淇.中国市场.2018(31)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析[J].赵德友,李丽.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8(08)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障碍因素与解决对策—基于河南部分县区调研分析[J].张学林,李浩贤,王建安.决策探索(下).2018(07)

[4]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陈莉.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7)

[5]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巩前文.北京教育(德育).2018(04)

[6]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思考—以安徽省枞阳县为例[J].汪健.理论建设.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