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3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理念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3

“后3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理念解析

胡怀冠

胡怀冠(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京210019)

摘要:在市场经济不断趋于完善的后30年里,对于走出校园的中国大学生,其就业理念是否也能与时俱进,从而顺利地走上就业岗位,关键是确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为此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希望能对我们的大学生有所启迪,使“后30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得以缓解或改变。

关键词:择业观就业观念就业方向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国民经济的发展已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等教育,虽然还保留着计划经济的元素,但在今后的30年中,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也必将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那么,届时的大学生,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求职时,应具备怎样的就业理念,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此,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迪,同时也希望在“后30年”中,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得以缓解或改变。

一、确立与时俱进的择业观

以我国目前的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在今后的30年中,上述情况会有很大的改变,但就总体而言,这种差异还将存在。因此,大学生个人的就业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全面地认识社会、客观地认识自己,确立与时俱进的择业观。

首先,确立择业的利益观。

在市场经济中,虽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我们必须牢记,任何个人的利益都不能高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没有突发性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中国有望用30年左右的时间超越美国①。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就应该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中,立志用所学的知识去报效祖国。

其次,择业时如何实现个人愿望。

历史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的意志和愿望是不可能完全自由地得以实现的,个人的活动必须服从社会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择业时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地往“独木桥”上挤,如现下的公务员招考,不但不能实现个人的愿望,甚至还会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有的企业虽然暂时条件比较差,但有相当的发展后劲,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更容易成才,更容易出成果,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当然,作为政府决策部门,也应对现行的公务员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做出调整,改变目前这种纳税人与公务员收入严重倒挂的现状,使我们的大学生不再去挤那个“独木挢”。

第三,要把实现自我价值与为社会做贡献结合起来。

事实上,一个人有没有或能不能实现自我价值,关键在于他对社会有没有贡献,只有当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时,才具有价值。自我价值是由社会决定的,个人在社会历史中作用的大小、贡献的多少,要看其劳动成果得到社会承认了多少。

作为现今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苏宁电器,自1990年10万元起家,从一个只有200平米专销空调的街边小店,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企业集团,市值达千亿②。其连锁网络覆盖中国大陆300多个城市,并进入中国香港和日本地区,拥有近1500家连锁店,员工15余万人,中国企业500强第50位,入选《福布斯》亚洲企业50强、《福布斯》全球2000大企业中国零售企业第一。作为企业的创始人张近东,也先后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度中国25大企业领袖”等国家级荣誉,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等职务,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和商业领域的企业领袖,其自我价值通过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我们有理由相信,30年后,中国一定会出现一批这样的民营企业家。

二、更新就业观念

首先,要解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人生观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一个人如何成才、走什么样的成才之路,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价值观,又是人生观的核心。从总体上看,社会的发展,如果离开了每一个人的贡献,就不可能有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反之,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便失去了保障,个人也无法作出贡献。因此,衡量人生的价值不应以职位的高低、拥有金钱的多少和从社会领取的报酬为标准,而应以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大小为主要标尺。

“蓝领精英”邓建军,作为当代产业技术工人的突出代表,20多年来,当公司进口的外国设备发生故障时,他认真研究设备原理,破解了一道道外国设备维护运行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他敢于对进口设备进行改造,经改造后的外国设备,操作程序简单,与同类进口设备相比更具可操作性,甚至部分功能超过了同类进口设备;他敢于创新,用数控机床和电路板创造了牛仔布生产预缩工艺的行业最高标准,并优于3%的国际标准;他研制的“颜料组份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填补了世界空白;他先后对染浆联合机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解决了连续生产不停车的技术难题;他参与的技术创新项目近500个,其中,独立完成150个,给企业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他先后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共十七大代表”等荣誉称号③。

其次,要有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也就是要解决“定位”和“择业”的问题。

市场经济为每个毕业生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然而,什么样的舞台才是适合自己的呢?就现实状况来看,我们的同学在毕业时大都希望选择沿海城市、中心城市就业,对就业岗位又偏重于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外企或白领阶层等。虽说这种就业趋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④。大学毕业生,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在上述这些地区或岗位上,其大学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同等情况的比例。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才会有大学生“就业难”的说法。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我们的大学生在“定位”和“择业”上出现了问题。在“后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周期中,我们的大学生,应该确立走向西部、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从小做起、从头做起的就业观念。

未来的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能否赶上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西部和广大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此,我们的大学生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也是历史所赋于我们的责任。不能认为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到这些地方工作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资源。虽说在这些地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相对艰苦,但也正因为这种艰苦的条件才能锻炼自己、摔打自己。所以,同学们应积极地投身到西部的建设中,同时还要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面向乡镇企业,在那里大显身手,为今后的发展打牢根基。

第三,按照“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思路,树立起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就业理念。

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存在着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思想,认为既然找工作就要干一辈子,一职定终生。他们没有看到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自己就业志向和就业岗位的影响,没有把就业、择业和创业看成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在求职生涯中,既是不断地认识自己、充实自己、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也是对职业特点、岗位要求和从业条件不断地深化认识、优化职业目标的过程,更是克服困难、勇于摔打、走向成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如果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就能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经历,那将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它必将对自己一生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和优秀的企业家都有过一段艰辛的“打工仔”经历,他们以自己的人生轨迹说明了一个真理:人有胆略路自通,胸有抱负业无穷。

三、选好就业方向

如何选好就业方向?这其实是一个就业观的问题。就业观是具体化了的人生观,不同的人生观可表现出不同的就业观。因此,每一个大学生应客观地分析自我,公正地评价自我,选择好正确的就业方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仅要敢于跨出第一步,而且更要善于选好这第一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就业模式已成为就业市场的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就业的主动权交给了毕业生本人,毕业生就业的可选择性也大大增强了。然而,这也使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毕业时对自己的就业趋向反而缺少了主见,如:是选择高薪还是选择专业?是选择机关还是选择基层?是选择外企还是选择所谓的“铁饭碗”,……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同学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应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一是,谋生与事业的关系。

就业作为谋生的手段,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因此,一个刚离开校园的大学生首先应考虑的是“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成什么样的伟大事业”,要先能养活自己。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要再为了自己的生计去麻烦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如果你都不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又何来“伟大的事业”呢!当你能顺利地生存下去了,以致于脱贫、致富、奔了小康,也就有了做成大事业的基础。

二是,就业和择业的关系。

就业和择业这两者之间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任何绝对强调谁先谁后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就业就是找一份工作”。就业应该是选择就业方向,当有若干个就业岗位可以选择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其中哪一份工作更适合自己,千万不可盲目地就业;反之,就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在后30年中,中国必将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而约1.6-1.7亿的农村剩余人口也会加快向城市转移⑤。所以,就业岗位相对紧缺的现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改变的,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还是应该先就业再择业,这样更符合实际。

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也有理由相信,30年后,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一定会超过美国。但是,就国民经济平均值而言,我们还只能处在全球中等发达国家(甚至还要低)的水平上。因此,对一个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虽然期待有一个高起点,找一份理想的职业,可现实中是不可能有那么多理想的单位和岗位,不要把眼睛只盯在眼前,而应放眼未来。要相信自己,既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只有那样,你的就业之路才会越走越畅。

参考文献

①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在担任新成立的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时预测。

②以苏宁电器的股票在二级市场14元的价格计算。

③引自《职场先锋》2006年2期第9页。

④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特点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⑤喻占元《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