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不足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不足与创新

吴秀丽

吴秀丽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300251

【摘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各大城市大力开展地铁建设,地铁车站设计是地铁建设的关键一环。建筑专业作为设计龙头专业,决定了车站的规模、布置形式等,同时要兼顾方案的可行性、功能的完整性、造价的合理性、运营的舒适性,并考虑远期的可持续发展。通常,车站建筑方案在经过多方案比选论证、严格审查后,已趋于合理、稳定。但在后期的施工设计及施工配合工作中,仍然会存在一些设计不足的地方,需要设计者及时分析总结,通过施工配合及运营后的实际效果来反思设计,提出改进措施、防微杜渐,指导后续线路的设计工作。本文分析了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不足与创新方法。

【关键词】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创新是为了设计更好的车站建筑,方便乘客的使用。它需要设计者根据使用人的要求来完善设计;当人们对建筑功能或装饰艺术的需求产生了变化,建筑师对以往的设计也应随之作出新的创新。

一、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原则

1.地铁车站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公共交通建筑,在设计中首先要满足其使用功能要求,地铁车站的站位应该为乘客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使多数乘客步行的距离最短。车站布局还须考虑与其它公共交通有方便的换乘条件,将旅游景点、游乐中心、住宅密集区、办公密集区等与车站相通,为乘客提供无太阳晒、无雨淋的乘车条件,使车站建筑具有合理的、完善的、流畅的使用功能。

2.车站布设应与旧城改造和新区土地的开发相结合,车站分布应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并注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周边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不足

1.公共区装修后的净空尺寸控制不利。地铁车站造价高,一般车站都严格控制建筑规模,内部空间比较紧凑。但由于地铁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施工误差往往较大;同时,公共区装修后期介入,通常采用标准化设计,为营造较好的内部空间效果,墙面普遍采用干挂系统。而建筑专业在前期方案设计时容易忽略后期施工误差及装修厚度对车站净空的影响,一些关键部位的净空尺寸在施工配合中又没有有效控制住,导致部分装修后的净空尺寸不满足规范要求,返工整改。主要影响部位包括:楼扶梯上空净高、楼梯净宽、侧站台净宽等。例如:某岛式站台车站侧站台宽度原设计为3m,土建考虑了100mm的装修厚度;由于施工误差大,柱子偏移量较大,装修采用干挂石材,在修正装修分格后,部分柱面装修厚度达到400mm,导致最终装修后的侧站台宽度只有2.6m,虽然宽度能满足客流计算要求,但减少了站台实际有效宽度,并影响空间效果。

2.车站地面工程主要为出入口、风亭等地面附属建筑及地面景观恢复,容易出现的不足主要为:地面恢复偏高,出入口与室外地坪高差小;场地无法按规划条件实施,出入口与道路分隔措施考虑不周;未设置坡道,乘客使用不便等;主要表现在:一是场坪恢复比设计高,导致出入口、电梯、疏散楼梯间地面平台与场坪高差小于450mm,防淹压力增大;二是场坪找坡未考虑出入口台阶方向,导致平台一边高一边低;三是出入口设置未考虑周边交通实际状况,与机动车道没有隔离措施,导致车辆通行及停靠干扰乘客正常进出车站;四是一般出入口平台没有设置坡道,对行动不便或者携带大行李的乘客使用不便。

3.对可持续发展不够重视。地铁是设计一条建设一条,没能深入地研究地铁之间或地铁与其它交通设施之间的相互换乘问题。对此,在设计时就应做深入的研究。特别对大型的地铁换乘点车站的建筑设计尤为重要。例如,某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在广场站换乘,由于两条线分阶段实施,设计时未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情况,造成了换乘通道过长、换乘不合理的现象。

三、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地铁车站是为人服务的,车站建筑设计的创新应紧紧抓住人这个元素。只有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才能使地铁车站设计真正作到了创新。

1.车站功能设计应关注人的行为和需求

(1)人的行为。在地铁车站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密集性的人流。人的行为在地铁车站中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二是滞留。其中“通过”是人的主要行为,“滞留”是短暂行为。因此,在人们通过的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应尽量快捷并无阻挡。尤其是避免滞留与通过相互影响。例如,人们在进站上车过程中要经过出入口、通道,买票,进闸机,上电梯至站台这个过程。研究了人的这个行为过程可知,主要会在买票这一环节上产生滞留、聚集。而人的聚集就要对人的通过产生影响,因此在买票的地方需要较大的空间。若售票亭或自动售票机摆在站厅进站的通路上,则会增加对通过人群的影响。对此,在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周全,如:可把售票机等嵌入墙内。因此,深入理解人的行为就可更好地规划、组织进出站的客流流线,使车站建筑设计有所创新。

(2)弱势人群的需求。在车站设计中还应注意弱势人群的需求,要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及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安全的空间。建筑师应在车站中最有利于弱势人群使用的位置设置盲道、残疾人电梯、无障碍坡道、轮椅升降机等设施。车站建筑设计只有重视弱势人群的需求,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3)轨道交通线之间的换乘。建筑师应在换乘设计中作到轨道交通线之间的最佳换乘连接,保证乘客换乘行走的距离为最短,这样才能作到创新设计。轨道交通线之间的换乘按乘客组合的形式可分为3类:一是站台直接换乘。该换乘形式的乘客可由一个车站站台直接到另一车站站台换乘,其换乘距离最短。二是站厅直接换乘。该换乘形式的乘客需由一个车站站台经本站站厅到另一车站站厅换乘,由站台上车,其换乘距离较长。三是通道换乘。该换乘形式的乘客需由一个车站站台或站厅经过通道到另一车站进行换乘,其换乘距离最长。

2.环境和空间设计应关注人的感受。建筑师应关注乘客在地铁车站中的心理和感受,作好环境和空间的特色设计,使每一位到地铁车站乘客有一个很好的心情。一是压抑感呼唤开敞空间。地铁车站由于功能条件的限制,空间一般都为狭长状,又多处在地下,接受不到自然光,环境的封闭会增加人们心中的压抑感。在地铁车站建筑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呼唤空间的开敞。如某通车的1号线,站台层空间高大,站厅层缩小为站台层空间的一部分,空间开敞新颖,令人耳目一新。二是陌生感与交流空间。人们对地铁车站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地铁站设计应给人们设置若干交流的空间。

3.车站的大众化装饰。壁画、雕塑等装饰与车站建筑相结合,其主题装饰应更多地体现平民化的艺术。国内的地铁壁画大多表现城市建设或地方特色等较严肃的主题,而少有国外地铁轻松活泼、反映大众生活的主题。车站内装饰的大众化题材是地铁车站未来的发展趋势。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方案是地铁设计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对工程周边环境、地质情况以及相关国家规范、地方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充分的熟悉和理解。根据各站所处的环境不同,设计时要仔细研究本站的制约因素,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满足车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择客流流线短,经济合理的车站建筑方案,使设计最优,投资最省。

参考文献:

[1]张庆贺,朱合华,庄荣,等.地铁与轻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8).

[2]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地铁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