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1例

金顺玉方娟

金顺玉方娟(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132011)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4-0118-01

【摘要】患者女,32岁,周身泛发性疣状增生瘙痒性皮诊27年,诊断为播放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临床CO2激光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播散性汗孔角化症

利用CO2激光治疗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效果显著,因此病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工人,因头颈部、耳后、右上肢、腋下,臀部发生角化性丘疹及褐色斑块27年,而就诊。5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臀部高梁米粒大淡褐色小丘疹,表面少量脱屑,逐渐增多增大并扩展至腰腹部、背部、右上肢、腋下、颈部、耳后及头皮。有时痒,经常用手搔抓。近10年皮损逐渐增厚,有疣状增多,并有融合,未就诊,家族中无该疾病患者。

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耳后、右耳后近发际处头皮、右颈前、腋下、右上肢、腰腹部、背部、臀部见散在、带状、点片状分布的环形,地图形,不规则形大小不等,境界清楚之暗褐色皮损,边缘呈堤样高起,较深,中央略凹陷,色较淡,皮损部分融合,有的角化增厚呈疣状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组织病理学检查:标本取自左臀部皮损。光镜下见: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圆锥形板层状的角化不全柱向表皮内延伸。真皮内血管周围慢性炎细胞浸润。诊断: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

治疗:由于该患者颈前及耳后皮损影响容貌,因此要求治疗。给予局麻下CO2激光分次烧灼治疗。1年后复诊观察,治疗处皮损大部分消退,仅右耳后仍见小片状皮损。因此病无特效疗法,因其是一种癌前期病变,故嘱患者定期随访。

2讨论

汗孔角化症于1893年,首先由Mibel报道,认为损害来源于汗孔部角化障碍,多数学者认为患者的损害是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细胞株构成。当正常的免疫过程被破坏后此细胞株得以增殖,即导致发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1]。Bencini等[2]认为该病与免疫抑制有关,因免疫监视改变,容易使异常克隆得以表达。也有学者认为,该病与日光照射有关。总之,遗传因素,免疫抑制,药物反应和光损伤均与本病有关。组织病理:角样板层是本病的特征,狭窄,有时倾斜的角化不全细胞柱内有核周空泡和个别的角化不良细胞。Mibel;汗管角化症则一般有表皮萎缩,有时伴有苔藓样淋巴细胞浸润,临床好发于30—40岁的女性,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光疗,电子束治疗和免疫治疗均可诱发和加重本病,需与本病鉴别的疾病有:萎缩性环状扁平苔癣,播散性环状肉芽肿,光化性苔藓样角化病,灰泥角化病,脂溢性角化病。本例病人否认有家族史,与光照无关,且有瘙痒。由于病情长,伴瘙痒,长期瘙抓使部分皮损明显增厚呈疣状。我们认为汗孔角化症的治疗,CO2激光分次烧灼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898;641.

[2]BenciniPL,TorantinoA,GrimaltR,etal.PoroKer-atosisandimmuno-suppression.BrJDermatal,1995,132(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