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波干涉中暗条纹处的能量哪儿去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光波干涉中暗条纹处的能量哪儿去呢

贾金忠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中贾金忠

在光的薄膜干涉中,我们观察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对于条纹的形成,教材中是这样解释的:灯焰发出的光波,被薄膜前后两个面反射,形成相干光波;光波所走的路程不同,在某些位置,这两列光波叠加后相互加强,于是出现了明条纹;在另一些位置,叠加后相互削弱,于是出现了暗条纹。

这种解释与波动理论是相一致。根据波动理论,当两列相干光叠加,在叠加区域,光程差△r=kλ(k=0,1,2,3…)处,两列光波叠加,振动加强,出现亮条纹;光程差△r=(2k+1)λ(k=0,1,2,3…)处,振动减弱出现暗条纹。振动加强处光的能量增强,振动减弱处光的能量减弱,能量甚至减为零。对于机械波而言,两列波通过叠加,介质中各质点相互作用,如果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反,则该处振动减弱,振动减弱处机械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对于光波来说两列波叠加,振动减弱处能量减弱,出现暗条纹,那么在暗条纹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忽视了机械波与光波的区别,用经典的波动理论来解释光波的干涉现象。实际上光波是一种概率波,虽然它也满足波动理论的数学规律,但光子在传播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运动特点,光的干涉现象并不真的是两列光的光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那么怎样正确理解光的干涉中暗条纹处的能量减弱呢?应该用概率波去解释。对于光的双缝干涉,可以这样去理解:

在△r=k·λ(k=0,1,2,…)处,光子到达该处的概率大,在相等时间内,到达该处的光子数目多,能量大,出现亮条纹;

在△r=(2k+1)λ(k=0,1,2,3…)处,光子到达的概率小,在相等时间内到达该处的光子数目少,能量小,出现暗条纹。

对于光的薄膜干涉,光程差也可认为是该处薄膜厚度d的2倍,即为2d,那么在△r=kλ(k=0,1,2,3…)处,即薄膜厚度d=(k=0,1,2……)处,光子被反射的概率大,反射后出现亮条纹,该处光的能量大。在△r=(2k+1)λ处,即薄膜厚度d=λ处,光子透过薄膜的概率大,而被反射的概率小,在相等的时间内被反射的光子数量小,能量也就小,出现暗条纹。

所以,在理解象光子这样的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时,要从波粒二象性和概率波的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说单个光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但在某点附近出现概率的大小可以由波动规律确定。对于干涉条纹、衍射条纹的分布,是大量光子概率分布导致确定的宏观结果,是光子自身固有的性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