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无痛病房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无痛病房中的应用

秦玉林

(广西南宁市中医医院新华外科骨伤科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疼痛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80例单纯创伤性单处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镇痛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因人因证加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中药涂擦、耳穴压豆、中药热熨五项中的三项中医特色护理,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控制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无痛病房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疼痛强度。在临床骨伤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疼痛干预;无痛病房;中医特色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225-02

2016年4月,我院在骨科无痛病房实施规范化疼痛处理流程基础上将中医特色护理应用到骨科无痛病房中,建立中西医结合骨科无痛病房,对于患者疼痛管理能够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骨伤科病区单纯创伤性单处骨折患者1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的90例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46例。年龄在13~82岁之间,平均年龄(45.3±4.3)岁。其中四肢骨折患者51例,脊柱骨折患者20例,锁骨、肩胛骨骨折患者17例,骨盆骨折患者2例,观察组的9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45例。年龄在8~81岁之间,平均年龄(45.7±4.6)岁。其中四肢骨折患者53例,脊柱骨折患者18例,锁骨、肩胛骨骨折患者18例,骨盆骨折患者1例。观察组及对照组中行非手术治疗均为30例,行手术治疗均为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疼痛评分尺进行疼痛评估,该评分尺将视觉模拟量表(VAS)、数字疼痛量表(NRS)、描述疼痛量表(VRS)及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结合在一起。疼痛评估不仅应评估患者的静息状态,还应评估患者深呼吸时、咳嗽时、下地行走时、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并评估疼痛对睡眠的影响程度。为患者进行疼痛干预后再次评估疼痛,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镇痛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中药涂擦、耳穴压豆、中药药熨五项中医特色护理,应因人因证选取其中三项进行施护。

1.2.2.1中药内服予消肿止痛、活血祛瘀中药内服,中药方:茯苓20g,桃仁、川芎、生地、延胡索各12g,赤芍、红花、当归、三七各10g,牛膝6g,每日1剂,加水煎至200ml早、晚分服。

1.2.2.2中药外敷消肿止痛膏,由消肿止痛散加绿茶水和蜂蜜调和而成,外敷患处,每日一次,每次敷8h。该项治疗适用于骨折非手术治疗的患者。

1.2.2.3中药涂擦痛必灵酊,桂药制字Z2009008,120705,为南宁市中医医院制剂,使用时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及范围,用小方纱蘸适量药酒敷在疼痛部位,每次30min。每日3~5次,有切口者涂擦于切缘2cm外,3次/d。

1.2.2.4耳穴埋豆根据骨折的部位,耳穴选取单侧神门、交感、肾、肘或膝穴。方法:选穴后用酒精棉签消毒,用探针找出穴位压痛点,把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所选穴位上。用拇指和示指食指对压耳穴,手法由轻到重,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感的得气感觉,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日按压30~50次,每次按压一下,疼甚时可增加按压次数,留置24h。两耳穴位隔日交替贴压。

1.2.2.5中药药熨药熨包煮沸后,改文火煮10分钟,将药袋取出,挤出部分水份后用毛巾包裹敷于患肢,每次热敷30分钟,每日1~2次。该项治疗适用于骨折非手术治疗的患者。

1.3采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软件

对记录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χ2检验,P<0.05视为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见表1。

3.讨论

耳穴压豆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耳与经络、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在耳上找到相应的对应点。有研究表明,耳穴被刺激时,机体制造内啡肽的能力增加,内啡肽作用于脑啡肽受体达到镇痛的目的,同时耳穴的刺激冲动传到相应的中枢神经后,与疼痛部位传来的冲动相互作用使疼痛减轻[1]。神门穴能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有镇痛、镇静、消炎等功能,交感穴具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疏经理气、活血止痛、养血安神的功能,两穴合用,可加强镇静、止痛效果[2]。因此在相应的耳穴上贴敷王不留行,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可以缓解疼痛。

中药药熨药熨包选用的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药熨时药物通过加温,药物气流借热能渗透皮肤,可促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气血流通,消除淤血,达到止痛作用。

综上,无痛病房中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充分体现了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将中医特色护理引入骨科无痛病房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疼痛感,这些中医特色护理作为缓解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特色护理对缓解疼痛效果明显,可以作为无痛病房止痛方案,这些中医护理措施操作简便、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峻,廖鹏,车美华,等.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7(23):738-741.

[2]陶云英.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疼痛干预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04,21(8):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