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模拟人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仿真模拟人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

张伟徐艳娄振华吴兵兵柳欣王玉梅

(浏阳市中医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410300)

摘要:目的通过心肺复苏培训提高本院内科医师的急救能力,探索仿真模拟人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内科医师采用仿真模拟人和传统模型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继而两组均采用仿真模拟人进行考核。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在培训中急救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试验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高仿真模拟人,可提高内科医师实际临床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

关键词:仿真模拟人;心肺复苏;教学体会

[Abstract]objective:toimprovethefirstaidabilityofphysiciansinthehospitalthrough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training,andtoexploretheroleofsimulationmodelin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Methodsthetrainingof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wascarriedoutintheexperimentalgroupandthecontrolgroup,andthetwogroupswereevaluatedbysimulation.Resultsthetestgroupandcontrolgroupwereimprovedinthetraining,andthetestgroupwas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itispossibletoimprovetheclinicalfirstaidskillsandcomprehensiveabilityofphysicians.

[Keywords]simulationsimulation;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Teachingexperience

心脏骤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且无法预计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现象,患者心泵血功能和有效循环均突然中止,往往会引起全身范围的严重缺血、缺氧反应,如未能及时抢救,容易导致死亡。心肺复苏是临床上针对心脏骤停抢救的主要手段,需在现场立即实施,才可为挽救患者生命而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我国心脏骤停病例每年约54.5万[1]。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可以使得重要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流,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的概率,提高复苏后的生存率[2]。目前国内研究显示我国心肺复苏质量不容乐观,存在按压频率过快或过慢、按压深度过深或过浅、通气过量、医护配合不协调等等问题,以致心肺复苏质量大打折扣、病死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复苏成功率不高等[3]。为提高本院内科医师的急诊抢救能力,本研究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内科医师采用高仿真模拟人和传统模型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现将研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浏阳市中医医院内科医师64人,年龄为28-36岁,64人平均分配到试验组(采用仿真模拟人安妮进行培训)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型进行培训),入组标准:熟悉并接受过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制订的心肺复苏指南,在临床工作中有实际抢救经验。

1.2方法

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参加2015AHA制订的心肺复苏指南理论培训,保证人人合格通过理论考试,理论培训后试验组采用挪威挪度公司生产的高仿真心肺复苏模拟人安妮(电脑报告型,310025)进行技能培训,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型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后分别在高仿真心肺复苏模拟人安妮上进行考核。

1.3评价标准

满分100分,85分以上合格,95分以上优秀。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分;5~6cm;按压频率:100~120次/min;开放气道采用仰头举颏法或推举下颌法;通气手法采用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L/min,单人“EC”手法固定、通气;潮气量:400~600ml;吹气次数:4~6次/min;吹气时间:1~2s;按压:通气比:30:2[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进行,基本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率及百分比表示,假设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后成绩比较

试验组培训后的得分和及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1。

表1心肺复苏术培训后成绩比较

2.4按压频率比较

试验组培训后按压频率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3。受2010年版心肺复苏指南及培训影响,试验组及对照组按压频率不合格者主要为按压频率过快。

表3心肺复苏术培训后按压频率比较

3、结论

仿真模拟人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医生心肺复苏的规范程度。相比于传统模式心肺复苏培训,引入仿真模拟人安妮后的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可使培训内科医生获取实战知识,累积抢救经验,不仅可提高内科医生对培训的积极性,还可使内科医生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体验来增强其心理素质和应急反应能力,同时,可使内科医生身临其境,使其相互合作,有利于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本次研究发现,培训后,观察组技能考核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其在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应急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评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培训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了在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中引入仿真模拟人安妮可有效提高培训内科医生的心肺复苏技能,提高培训效率。

4、讨论

及时、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挽救心跳骤停患者生命、改善其预后的关键。而目前心肺复苏的教学、培训的现状却并不乐观.相关研究表明:从2001年到2008年,美国的医护人员在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的比率高达26.8%~40.4%[5]。国内暂缺乏这方面的大数据调查。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心肺复苏操作不规范的主要错误有:抢救时间不及时,尤其是在除ICU、急诊、心血管内科以外的科室,当发生心跳骤停时医护人员对抢救非常陌生,经常出现“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不能及时判断心跳骤停,不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如没有及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没有尽早开放气道进行通气,没有及时电除颤、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延误抢救时机[6]普通科室医护人员即使在模型身上也不能进行有效的CPR操作,存在按压深度太浅、按压频率过快、通气过度等情况[7],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心肺复苏培训中采用的模型为传统模型,不能对心肺复苏的有效性实现客观的评价,不能对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及潮气量等进行精确的计量,培训员不能通过客观的计量发现自己的错误及需改进的步骤[8]。而高仿真模拟人安妮的精准的记录及记录后回放对内科医师的操作及错误更正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使得试验组培训学员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急救模拟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临床医师对于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抢救能力。若医护人员等在应用安妮进行心肺复苏的培训过程中也加强自身行为技能(如领导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将更进一步使心跳骤停患者获益,成功挽救其生命,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立祥,孟庆义,余涛.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节选)[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42(1):9-14.

[2]刘元生.心肺复苏2015年指南与解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5,24(6):401-409.

[3]何小军,沈惠云,马岳峰.管中窥豹:我国心肺复苏研究的发展与未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1):21-23.

[4]金晓胜,蔡文伟,叶侃,等.2015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与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s1):226-229.

[5]陈国兵,杨德兴,余天燕,等.心肺复苏临床教学整体优化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7,38(3):143-146.

[6]徐腾达,王厚力,马遂,等.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学初探[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6):504-507.

[7]张在其,骆福添,陈兵,等.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04(9):5-7.

[8]王芳,张海民.急救模拟人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