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1

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探讨

李虎金卢楠

李虎金卢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北京100015

【摘要】目的探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当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以期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方法对现行的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对输血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对现行的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修改以及落实之后,在输血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疾病传染或者配血安全等问题.结论: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当中,对相关质量控制措施进行详细的制定并严格落实,能够有效的提高输血的质量,对输血安全性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关键词】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安全用血【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92-01

在现今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输血是常用的急救措施之一.然而由于部分疾病能够通过血液进行传播,所以加强血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执行力度,能够有效的提升用血的安全性[1].一般而言,在对输血进行检验以及临床血液运用常规检验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重视这两个过程的检验.文章对输血检验当中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讨论,以期为提高用血安全性带来积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12年9月~2015年2月期间,本院共对531例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其中男性患者245例,女性患者286例,年龄分布在17~83岁之间.

1.2控制方法在对重症等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的过程中,其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险因素,如艾滋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等.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血之前,本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质量控制:

1.2.1常规检验措施在对献血患者进行进行检查时,应首先对献血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其无相关传染性疾病存在.而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之前,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其血液的相关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同时,应对相关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责任进行细致的划分.而在医护人员执行相关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加强隔离的质量,防止医护人员遭受到相关病毒的感染.此外,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输血期间的安全性,在输血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尽量采用成分输血的方式进行,并在输血期间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实时的观察.当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输血的措施[2].

1.2.2血液标准的检验在对血液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应严格依照相关标准进行准备.同时,在血液标本进行保存时,应遵守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而在血液样本采集之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最终的确认.此外,医护人员应对申请单上所填写内容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进行检查,保证所采集的样本能够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真实的反应.一般而言,血液样本的保存时间应在2天之内.在保存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实时的检验,防止其出现稀释等情况.在该过程中的操作、转移、保存等环节均应由专职的人员进行,并对相关情况进行仔细的核对.

1.2.3血型的质量检验其一,ABO血型的鉴定.在对血型进行鉴定的过程中,该类血型的检验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性的检查内容.在对其进行鉴定的过程中,应首先对检验所使用的血清批号进行确定,同时应保证其在有效期之内.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将血清与血球的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人为原因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在对鉴定方法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同时,鉴定的过程应采用正反定型的方式进行,从而能够使得两种检测结果相互验证;其二,Rh血型的鉴定.Rh血型的鉴定也是血型鉴定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该类患者而言,其在输血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溶血性的反应,严重时将会导致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等.

2结果在对现行的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修改以及落实之后,在输血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疾病传染或者配血安全等问题.

3讨论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输血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输血的安全性同血型实验室的检验结果有着直接的联系[3].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应首先对相关规范进行充分的熟悉,并严格在操作期间执行到位.例如在血液的采集、转移以及保存的期间,应对相关记录进行详细、准确的填写.在j<莀di鷞实际操作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