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充填式无张力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腹股沟疝气治疗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探讨充填式无张力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腹股沟疝气治疗的价值

汤淳

(江苏省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目的:分析充填式无张力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腹股沟疝气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治疗腹股沟疝气的患者6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的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与住院费用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具备操作简单、经济性等多种优势。

【关键词】疝修补术;充填式无张力;平片无张力;腹股沟疝气

【中图分类号】R6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8-0050-02

腹股沟疝气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且患者大多数都是男性,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等,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当前临床主要采取手术的方式,分为充填式无张力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为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本文重点探讨该两种手术方式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治疗腹股沟疝气的患者60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中单侧的复发疝6例、单侧斜疝共20例、单侧直疝共15例、双侧直疝共9例、双侧斜疝共10例,按照随机分组步骤,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1.6±3.45)岁;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25例,女5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2.3±3.78)岁。比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将其进行对比(P>0.05)。

1.2手术方式

两组患者均行持续硬膜外麻醉,沿着腹外斜机纤维方向将患者的皮肤切开,分离精索下段位置到耻骨的结节,上段位置到腹膜外脂肪处[2]。

对照组患者给予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缝扎疝囊后将其离断,缝合好伞状的填充物顶端与疝囊,保障边缘与内环口平齐后平整的塞入对应填充物,缝合后将其固定,在精索的后部将补片置入,并把补片置入。

观察组患者给予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在高位处将疝囊结扎,在精索中放入平片,在补片上方位置开口并穿过精索,补片下端位置圆角处需缝合2针或2针以上,将其固定在腱膜组织后,间断缝合补片的上部叶缘、腹内斜肌的腱膜与补片上端的开口位置,最后缝合患者皮肤。

1.3观察指标

监测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包括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手术进行时间、住院费用。

1.4评定标准

根据我院相关标准,治疗效果可以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其中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一年内未出现复发的情况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大大缓解,半年内未出现复发情况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借助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中所含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表示,并进行χ2值的检验,所含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利用P值判定数据的差异,P<0.05时,说明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无。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对比

经过手术后,观察组住院费用和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进行时间和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腹股沟疝是指机体腹腔内部脏器经由腹股沟三角区域缺损处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疝气,多以成年男性为主[3],临床当前主要采取手术的方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分为平片与充填式两种,充填式手术方式出现较早,具备手术时间较短、网片相容性较好,但手术费用较高,因此,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开始出现,经过本研究证明,该种手术方式与充填式相比,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经济性强等优点,且患者术后并发症状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治疗腹股沟疝气时应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出血量,节省患者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尼加提?热合曼.不同方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价值研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J].健康前沿,2015,22(12):90-91.

[2]丁凯辉,赵玲.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100例腹股沟疝气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4):64-65.

[3]戴文斌.充填式无张力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临床疗效比较[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4):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