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孙丽娟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165000

【摘要】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因此,对其预防、治疗及护理愈加引起重视。本研究抽选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6例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治疗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心肌梗死;综合护理

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损伤标记物增高、特异性的心肌缺血损害心电图改变。现抽选我院收治的66例心肌梗死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治疗效果的影响。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6例心肌梗死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62.2±2.1)岁。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发热、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2.1卧床休息

发病后1~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自理活动如洗漱、进食、排便、翻身等由护士协助完成。向患者、家属说明绝对卧床休息的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2疼痛护理

疼痛使患者烦躁不安,可加重心脏负担,易引起并发症发生,需要尽快止痛,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同时使用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或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并随时询问患者疼痛变化情况[2]。

2.3吸氧

给予患者2~4L/分持续吸氧。

2.4心理护理

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当患者心前区疼痛剧烈时,保证有一名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便于询问疼痛变化情况并及时予以安慰,向患者说明应用多种治疗措施,疼痛会逐渐缓解。

2.5饮食护理

最初2~3天以流食为主,随病情好转逐渐改为半流食、软食及普食。饮食应低脂、易消化食物,需少量多餐。

2.6心电监护

在监护室行连续心电图、血压、呼吸监测3~5天,若发现频发室性早搏>5次/分,或多源性室性早搏、R-on-T现象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时,应警惕可能发生室颤或心脏骤停,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除颤器[3]。

2.7排便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易诱发其并发症,嘱患者排便时严禁用力。由于急性期卧床期间活动少,肠蠕动减慢,进食减少,又不习惯床上排便,故易发生便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常规给予缓泻剂。

2.8溶栓护理

心肌梗死发生在6小时之内者,可遵医嘱进行溶栓治疗,其目的是使闭塞冠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护理工作如下。

2.8.1询问患者有无近期大手术或创口未愈、活动性溃疡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或出血史等溶栓禁忌症,了解后及时与医生沟通。

2.8.2遵医嘱迅速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使用链激酶需做皮试。

2.8.3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等;用药期间是否发生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尤其要注意消化道出血[4]。

2.8.4用药后定期做心电图、心肌酶检查,且询问患者胸痛情况,均为判断溶栓是否成功做准备。

2.9健康指导

2.9.1指导心肌梗死患者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饮食要求低盐、低脂,限制热量摄入(低热量饮食),七八分饱,避免饱餐,戒烟,坚持适量体力活动,预防便秘。向家属、患者说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有利心肌梗死的康复。

2.9.2增加心肌梗死疾病的防治知识:向患者、家属讲解心肌梗死发生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指出伴有以上危险因素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治疗,应戒烟、坚持服药、定期门诊复查,出现可疑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

3观察指标与结果

3.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54.5%、治疗总有效率93.9%,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39.4%、治疗总有效率7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2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4讨论

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患者的1~2支冠状动脉主支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管腔狭窄超过75%,一旦狭窄部血管斑块增大,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或出现血管持续痉挛,使管腔完全闭塞,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5]。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包括心脏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下降、动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或增快,外周血管阻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动脉血氧含量降低等。随着监测及治疗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病死率已大大下降,目前已低于10%[6]。长期存活时间与年龄、性别、急性期病情、心梗部位、面积及心梗后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而护理干预也对心肌梗死的治疗及恢复效果起着重大作用。

本研究中两组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后,研究组中,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治疗显效率为54.5%,治疗总有效率为93.9%,其中32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7.0%;对照组中,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治疗显效率为39.4%,治疗总有效率为72.7%,其中25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5.8%。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消除或缓解不良反应,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医院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红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护理效果下的ADL评分及满意度分析[J].当代医学,2017,(29).

[2]曲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综合性护理服务后关于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6):91-93.

[3]范冬梅.综合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37).

[4]张俊雅,李霄.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31):7,9.

[5]田巧莲,王红.综合性护理在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

[6]孙海荣.全方位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