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郭登梅

六安市金安路学校六安237000

[摘要]多年来语文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有浓厚的兴趣来学习语文,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自主学习方法。同时学生也应努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小学生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语文学习的一种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巧妙设疑,创设良好氛围

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一方面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旺盛,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年龄太小,生性好动,有效注意时间相对较短。如果一味的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以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一)设疑要从教师设疑过渡到学生设疑

兴趣具有探索性的特点,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所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生实际,由浅入深。课堂上,教师还应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进而要求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诱导、启发、帮助下解答问题。这样教师不必在课前向同学们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新的内容,然后提出疑问或见解。教师可以在对新课作简短的讲解之后,让学生提问,让其他学生试着回答,由教师做最后总结,这是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的尝试。

(二)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应创设自主学习气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应先教给自主学习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在文中圈圈划划,记下疑难)、四用(即使用工具书,查一查自己不明白的字词,迁移旧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怎样自主学习。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爱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目前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电脑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的建立使网络教学手段及语文教学资源进入了语文课堂。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部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揉合图片、音乐、多媒体等手段实施教学。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先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大家闭上眼睛,感受音乐旋律,在脑中营造成一种跟画面一样美的效果。接着在PPT上展示小朋友在湖面划舟的相关画面,让学生描述出脑中想象的画面,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感受画面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机会。最后让学生做出泛舟于湖面的姿势,使同学们活动起来。这样使学生们学起来容易,学得也很有兴趣。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它兼顾学生不同的学习类型。

三、深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由于长期处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早已使学生丧失了主体意识,他们认为课堂是教师的课堂,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听众。这样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逐步让学生理解:你们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体。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和老师的主体和主导地位要分清。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能包办代替,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一旦学生确立了主体意识,就将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应该自主学习。其次,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关键。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习惯是能力的相关因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倾向,构成自主学习的内动力。它与能力同属于“行”的范畴。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所以在确立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让他们逐步养成一些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提前预习,熟悉生字词;自我提问,尝试解决问题;互相讨论,合作学习。

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创造机会,运用多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为学生的素质服务,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奇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吴桂花.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教育与管理,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