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

甄敏薛改琴

1.山西医科大学2.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太原邮编:030000

【摘要】目的:探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结果确诊的4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超声造影,通过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48例患者中,病灶数量达到了66个。平均时间段方面,病灶增强时间为(14.0±3.7)s,达到阈值的时间为(23.2±5.0)s,低回声时间为(41.9±15.2)s。在病灶增强时,66个病灶中有38个病灶为不规则的环状增强,有28个为整体的全面增强;在病灶增强达到阈值时,有49个病灶为不均匀增强,有17个病灶为均匀增强;而所有病灶均表现为低回声,并有52个病灶呈现出树枝状延伸表现。另外在诊断结果方面,48例患者中检测出11例肝硬化、21例肝内胆管结石、16例肝门淋巴结肿大。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具有环状增强或树枝状增强的等表现形式,这些对于疾病的诊断可以作为判断依据,具有临床价值,可以在今后被推广使用。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指起源于二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的腺癌。该疾病在肝脏部位的恶性肿瘤所占比例达到了10%以上。且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1]。ICC的临床症状在早期并不明显,因而很多患者会因为疏忽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早期的诊断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研究的目的也在于探究超声造影的表现,为诊断工作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结果确诊的4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3.3±10.0)岁。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结果已经确诊,其中癌胚抗原水平升高者占据20例,甲胎蛋白水平升高者28例。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1.2方法

1.2.1设备

本次研究中采用荷兰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5-1探头,频率约为3.5MHz,并配备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设备。造影剂的剂量为25mg干粉剂与5ml氯化钠溶液进行混合。

1.2.2具体手段

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二维超声扫描,明确病变部位即形态特征。然后利用彩色多普勒对患者的病灶内的血流成像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在实时谐波状态下对病灶的变化情况作出检测,并进行数据记录。记录的内容为病灶增强的时间、达到阈值的时间、低回声出现的时间等。安排专业的医生进行读片,并根据推注造影剂的时间点作为计算,计算超声造影的增强时间。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比对采用Excel2003进行。

2.结果

所有48例患者中,病灶数量达到了66个。平均时间段方面,病灶增强时间为(14.0±3.7)s,达到阈值的时间为(23.2±5.0)s,低回声时间为(41.9±15.2)s。在病灶增强时,66个病灶中有38个病灶为不规则的环状增强,有28个位整体的全面增强;在病灶增强达到阈值时,有49个病灶为不均匀增强,有17个病灶为均匀增强;而所有病灶均表现为低回声,并有52个病灶呈现出树枝状延伸表现。另外在诊断结果方面,48例患者中检测出11例肝硬化、21例肝内胆管结石、16例肝门淋巴结肿大。

3.讨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虽然是一种恶性肿瘤,尽管其发病率有着年轻化的趋势,但是在我国并没有集中性爆发的趋势,并没有全国性的疾病资料。但是该疾病通常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之中,且女性的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男性[2]。该疾病的确切病因在现阶段仍然不明确,但是一些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该疾病发病的有效判断。例如慢性胆管炎、胆总管囊肿、寄生虫感染或是遗传因素等。通常情况下该病的形态分为肿块型、浸润型和管内生长型,一般以肿块型居多,即肝内占位性病变。ICC的组织学病理类型包括腺癌、腺鳞癌、鳞癌、黏液癌、印戒细胞癌等多种类型。ICC大多数为不同分化程度的腺癌,可分为高、中、低分化。发生于较大胆管者,可形成乳头状结构。肿瘤常有丰富的间质反应,甚至出现局部钙化。多数肿瘤可见多少不等的粘液。由于ICC的病理特征并不明显,患者往往对于疾病没有意识,因而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传统的检测方式为影像学检测,但是准确性有待提升。例如B超,典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低回声不均质肿块,病灶内多能探及高阻动脉血流。ICC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多显示为乏血供型[3]。ICC的超声表现具有多样性,灰阶超声表现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其诊断准确率较低,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多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结合有助于该病的诊断。而MRI诊断与正常肝脏组织相比,T1加权像时肿瘤组织表现为低信号病灶;T2加权像时肿瘤组织表现为外周高信号,中央低信号的异质性团块。中央的低密度可能与组织纤维化相关[4]。动态增强扫描时病灶增强程度依局部的血供、坏死及囊变、纤维化程度的不同而异。由于肝内胆管细胞癌常为少血供、富含纤维组织的肿瘤,以增强早期增强不明显或部分边缘轻度增强,延迟期向心性增强为最常见的征象。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被膜回缩明显。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48例患者中,病灶数量达到了66个。平均时间段方面,病灶增强时间为(14.0±3.7)s,达到阈值的时间为(23.2±5.0)s,低回声时间为(41.9±15.2)s。在病灶增强时,66个病灶中有38个病灶为不规则的环状增强,有28个为整体的全面增强;在病灶增强达到阈值时,有49个病灶为不均匀增强,有17个病灶为均匀增强;而所有病灶均表现为低回声,并有52个病灶呈现出树枝状延伸表现。另外在诊断结果方面。48例患者中检测出11例肝硬化、21例肝内胆管结石、16例肝门淋巴结肿大。从病灶增强的时间段来分析,可以看出病灶的增强时间一般不超过20s,然后在到达阈值后减少,在1min左右表现为低回声。而在增强方式的表现形式上,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环状增强或树枝状增强,这些结果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5]。由于患者肿瘤通常会具有纤维化,而纤维组织会与坏死灶同时存在,因而出现延伸性明显的造影表现。

传统的超声检查准确性不足的原因在于无法鉴别患者具体是肝内胆管细胞癌还是肝细胞癌,且肝细胞癌患者通常脾脏会出现肿大。但是ICC患者经常会出现胆管结石甚至血吸虫病等。而本次研究中整体的造影表现为环状增强,也说明与肝细胞癌患者具有显著的差别。且转移性肝癌患者通常为肝内多发病灶,仅仅表现为环状增强,并没有树枝状的延伸特点,也可以作为与ICC区别的一项重要依据。另外,除了超声造影表现,也可以根据患者是否会出现发热等临床表现进行鉴别。如果对检测结果仍然不明确,必要时可以利用穿刺活检技术。

目前临床上也有通过药物进行治疗ICC的方式,因为ICC是乏血供的肿瘤,癌灶很难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也有研究证明,术后辅以化疗要比单纯手术效果更好,因此这也可以作为一项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参考。

本次研究将环状增强或树枝状增强作为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判断指标,准确性相对比较高,可以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参照依据,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综上所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具有环状增强或树枝状增强的等表现形式,这些对于疾病的诊断可以作为判断依据,具有临床价值,可以在今后被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毛枫,李超伦,黄备建,王文平,袁海霞,丁红.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05(01):364-367.

[2]赵红佳,董宝玮,于晓玲,叶慧华,林晴,赵海波.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征及其病理基础[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02(10):162-164.

[3]吕珂,姜玉新,戴晴,蔡胜,常小燕,夏宇,谭莉,高嫔.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08(11):1239-1241.

[4]陈重,邓旦,李茜,胡玫,陶杰,廖明松,吴晓波.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09(23):798-802.

[5]赵齐羽,蒋天安,陈芬,叶争渡,李琚,邓壮.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J].肿瘤影像学,2014,01(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