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分析

马天利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7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治疗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此来总结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综合用药措施,以便更有效地治愈此类疾病。方法:本实验共选取了消化性溃疡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只采用西医方法治疗。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均无显著差异。结果:实验组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9%,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显著,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并有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现象。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够减轻病患的症状,并有效地治疗消化性溃疡病。单纯的进行西医或是中医治疗,均有所弊端,二者在治疗此病症的结合可以做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

前言: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国外有学者统计其发病率占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约1%的胃溃疡可以转化为胃癌,本病已被WHO列为癌前状态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作为内科的常见病之一,消化性溃疡常发生在胃与十二指肠球部,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十分重要,发病机制是由于幽门螺杆菌(HP)损害、胃粘膜防御机能减退及胃酸侵袭作用加强共同作用导致。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奥美拉唑等西药治疗,但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欠佳,容易复发,且有副作用。现将本院2014年4月到2016年4月收治的7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共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有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前1个月内因并发症而进行手术者。其中女生有20例,男生有22例,为对照组,年龄19~59岁之间,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溃19例,复合性溃疡13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62岁,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溃10例,复合性溃疡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均无显著差异。以上症状均较轻微,没有影响患者疗程,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1.2方法

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即综合治疗措施。西医:即服用20mg奥美拉唑,每日2次,0.4g西米替丁,每日3次;中医采用自拟愈溃汤加味:黄芪20g、瓦楞子20g、赤石脂20g、乌贼骨15g、白术12g、茯苓12g、海螵蛸10g、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0g、陈皮10g、半夏10g、人参6g、生姜6g、黄连6g、蒲公英5g、甘草5g、乌梅5g、大枣4枚,加减:症状严重者加延胡索,与此同时加重白芍剂量。而对照组只采用西医方法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方法,并以P<0.05为差异是否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以上研究的判断疗效标准: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且胃镜检查下溃疡病灶消失或是步入瘢痕愈合期为显效;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是消失,胃镜下可见溃疡病灶处于愈合缩小期,且缩小的幅度在50%以上视为有效;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胃镜下可见溃疡处于活动期,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下将其视为治疗无效。经过以上等药物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比两组总有效率,以后,将患者用药的前后状况进行对比,检验其缓解状况。实验组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9%,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显著,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并有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现象。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3例,幽门不全梗阻者有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8.89%高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2%,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够减轻病患的症状,并有效地治疗消化性溃疡病。单纯的进行西医或是中医治疗,都有所弊端,二者在治疗此病症的结合可以做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3讨论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目前,西医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削弱损伤因子,加强防护因子,使胃肠黏膜恢复平衡。消化性溃疡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程长、发病缓、复发率较高及治疗难度较大,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影响严重,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因为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防御一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其病症发生还有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病儿20%~63%)、精神因素、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及氢离子和饮食不当等因素,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或协同的密切关系。

消化性溃疡疾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多因饮食不节、思虑过度、素体亏虚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升降失调、清浊相干,久之化热腐蚀、气滞血淤、胃失所养。所以,消化性溃疡治疗应以健脾和胃、益气调中、理气消痞为原则。我们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采用自拟愈溃汤的同时进行中医治疗。

治疗前,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积分为(8.5±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7.4),实验组中Hp阳性21例,阴性29例,转阴率为58.0%,而对照组的转阴率仅为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取得显著的疗效。在结合中医疗法治疗基础上,与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对炎性反应以及溃疡面予以快速控制,并且因消化性溃疡具有相对较强的修复力,存在很大的自愈趋势,所以在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方面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犹敦江.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方案分析[J].当代医学,2013,23:63

[2]王凤丽.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07:87-88.

[3]张春晶.消化性溃疡的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健康之路,2015,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