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应用于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应用于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张云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新疆伊宁835000)

【摘要】目的: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在心脏病中的用法。方法:选取我们医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冠心病的病人80例,分为CP组40例,CQ组40例。其中CP组的病人有心肌梗死,CQ组的病人没有。给CP组病人和CQ组病人都行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处理。两组病人治疗时间都为五周,对比两组病人斑块的特点。结果:经过统计,CP组病人无稳定性斑块和硬化斑块的例数比CQ组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对冠心病诊断十分有价值。

【关键词】心脏病;粥样硬化;超声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146-02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得上了冠心病,这个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造成了很高的死亡率[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使血管变厚进而失去弹性,如果患有冠心病的病人又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则病人的情况更危险,死亡率更高[2]。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超声诊断技术在近年来的应用十分广泛。冠心病的治疗是病人及其家属都很关心的,它关系到病人治疗病后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只有保证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他的寿命,由此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是当下医学科研人员的重要研究任务。这里我们来研究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们医院心脏病病人80例,详细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们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冠心病病人80例。所有病人都符合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诊断,并且该实验是在患者和患者的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病人都有心绞痛,心慌,呼吸困难等表现。将这些病人随机分成2组,CP组40例,CQ组40例。CP组病人的年龄平均为(51.7±5.3)岁,平均患病5天到15天;CQ组病人的年龄平均为(51.1±5.6)岁,平均患病4天到15天;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选择GATOGIP7单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80例病人进行检查,该设备的频率设置在5~15HZ之间,检查前让病人做好充分的准备。检查时使病人平躺在检查床上,向上仰头露出脖子,将检查设备安放在病人胸锁乳突肌周围,开始纵向来检查。通过改变探头的移动方向充分检测颈总动脉分叉,主干和起始部位的血管内部构造。观察其内部黏膜的层次结够是否模糊,其内壁是否模糊不清,有没有斑块在血管内。

1.3评价疗效标准

依据设备显示的超声特点把斑块分为平扁斑,软板,硬化斑块,溃疡斑,硬斑。依据设备回声的不同把斑块分为非稳定性斑块和稳定性斑块。

1.4统计学分析

此研究中冠心病病人的数据用统计工具来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示,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设备结果显示80个病人中,CP组出现软斑7例,占17.50%,溃疡斑5例,占12.50%,平扁斑3例,占7.50%,平扁斑3人,占7.50%,硬化斑块15例,占37.50%,硬斑10例,占25.00%。CQ组出现软斑5例,占12.50%,溃疡斑5例,占12.50%,平扁斑6例,占15.00%,平扁斑6例,占15.00%,硬化斑块20例,占50.00%,硬斑4例,占10.00%。经过比较CQ组和CP组的数据,CP组硬化斑块的出现率高于C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5.99,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两组病人斑块特点的对比

注:2组比较发现,aP<0.05,差异显著

3.讨论

在我国冠心病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终身性慢性疾病,很难得到彻底治愈。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冠心病。冠心病的初期症状还不至于危及到生命,但是随着病程的增加,后期越来越严重,直至危害病人的生命,所以冠心病的治疗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3]。冠心病以老年人患者为主,该病容易诱发猝死,对一个家庭危害极大,在我国拥有很高的死亡率。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研究治疗冠心病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是当下医学科研人员的重要研究任务[4]。研究表明传统的治疗方法会使机体组织产生耐药性对病人产生副作用,治疗效果并不是很好,而采用FTS对病人进行手术护理是十分有必要的。经过研究发现CP组硬化斑块和非稳定性斑块的出现率都比CQ组高,两组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的方法比常规的方法更能够有效的对冠心病病人进行治疗,可以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的方法来治疗心脏病。该方法经济有效,能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病人的治疗费用,而且副作用少,安全可靠,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深度钻研。

【参考文献】

[1]蔡健,赵昀,张丽琴,等.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11,30(4):324-326.

[2]于爽,谢华,丁长青.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2(3):41-42.

[3]何雁,李小晶,彭红艳,等.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600-603.

[4]徐烨婷,何玉玲.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6):91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