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桩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CFG桩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探析

陈述

恒大地产深圳公司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变刚度调平设计在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基础中的运用,既满足了建筑物的承载力要求,变桩长设计对建筑物的沉降也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CFG桩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加固效果

1、工程概况

建筑物长80m,宽18m,地上28层,地下2层,筏板基础。±0.000m对应的绝对标高为20.90m,室外地坪标高16.80m。长度方向52m处设有抗震缝,结构设计计算缝宽195.75mm,实际留置缝宽250mm。抗震缝左侧主楼(A段)整体高度86.55m,基底标高-7.85m,标准组合荷载490kpa,准永久组合荷载442kpa。抗震缝右侧主楼(B段)整体高度88.35m,基底标高-9.65m,标准组合荷载490kpa,准永久组合荷载474kpa。整个建筑物南、北、西三侧为地下车库,地下车库室内地坪标高为-6.70m。设计要求建筑物最终沉降量不大于60mm。(图1):

2、地质情况

3、CFG桩复合地基设计

3.1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由《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5.2.1-1和5.2.4公式可得fspk≥pk-ηdγm(d-0.5)。考虑基础深度修正,并考虑地下车库自重影响(将地下车库自重看作0.5m厚土柱),则A段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1≥pk-ηdγm(d-0.5)=490-1.0×18×(7.85-6.70+0.5-0.5)=469.30kpa,设计时按470kpa考虑。

B段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spk,2≥pk-ηdγm(d-0.5)=490-1.0×18×(9.65-6.70+0.5-0.5)=436.90kpa,设计时按440kpa考虑。

3.2桩长的确定

因本工程需要计算建筑物的对倾,则桩长应按变形值控制。A段基础基底附加压力po1=442-18×(16.80-20.9+7.85)=374.50kpa,B段基础基底附加压力po2=474-18×(16.80-20.9+9.65)=374.10kpa。选取图一中A1,A2,A3,A4点,考虑相邻荷载的影响(即A段基础附加压力对B段基础的影响或B段基础附加压力对A段基础的影响),采用角点法按天然地基计算基底下各层土的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四点基础底面以下各层土的压缩模量Ei取土的自重应力至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的压力段计算。选取桩长分别试算四点处地基变形,变形计算公式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5.3.5式。计算A1,A2,A3,A4点的地基变形时,桩长范围内的土的压缩模量应乘以模量提高系数ζ值,ζ=fspk/fak(为桩间土的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ζ值不大于3。地基变形计

算深度zn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下式要求,即,式中:——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变形值;——在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的土层计算变形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表5.3.6确定。本工程计算结果见下表:

3.5验算加固区土层承载力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

根据计算的有效桩长类型,分别计算加固区土层承载力和地基受力层范围内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本工程经计算均满足,在此不做详细的计算。

4、复合地基加固效果

4.1低应变试验结果

建筑物基础下共布桩654根CFG桩,低应变试验抽检数量为70根,桩身完整性类别为Ⅰ类和Ⅱ类,低应变试验反映桩身没有缺陷,全部合格。

4.2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

本工程分别对6个区域进行了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检测,每个区域抽检3根,检测结果表明D1、D2、D3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达到470kpa,D3、D4、D5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达到440kpa。

4.3变形观测结果

计算结果表明抗震缝处南北两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距离均大于设计的抗震缝宽度195.75mm,满足设计要求。

4.4建筑物对倾情况

4.4.1依沉降观测结果计算抗震缝处南北两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距离

抗震缝处南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对倾:

A段楼倾斜值S1=(28.22-20.35)&pide;52×86.55=13.10mm。

B段楼倾斜值S2=(27.49-19.25)&pide;28×88.35=26.00mm。

则抗震缝处南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距离D1=250-13.10-26.00=210.90mm。

抗震缝处北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对倾:

A段楼倾斜值S1=(29.48-19.82)&pide;52×86.55=16.08mm。

B段楼倾斜值S2=(28.53-18.30)&pide;28×88.35=32.28mm。

则抗震缝处北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距离D2=250-16.08-32.28=201.64mm。

计算结果表明抗震缝处南北两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距离均大于设计的抗震缝宽度195.75mm,满足设计要求。

4.4.2实际测量抗震缝处南北两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距离

建筑物封顶外装前,测量公司观测抗震缝处南北两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距离,测得抗震缝处南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距离D1=212mm。抗震缝处北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距离D2=205mm。实际测量结果表明抗震缝处南北两侧A段主楼顶与B段主楼顶的距离均大于设计的抗震缝宽度195.75mm,满足设计要求。

5、小结

(1)考虑抗震缝两侧不同设计单元对倾影响的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桩长应由变形值控制,桩端也应进入较好的持力层。除考虑建筑物抗震缝两侧不同单元的对倾值满足设计要求外,还应考虑面积置换率,特别是较短桩区域的布置,桩距应满足3~5倍桩径。

(2)本工程抗震缝两侧A、B段基础持力层也不同,故抗震缝处的沉降点选取2点(A2点、A3点)进行计算。因基础连为一体,抗震缝处的沉降点计算结果也应接近,否则此处沉降差异过大致使基础断裂。

(3)观测点测量值远小于沉降点计算值的原因:①变形计算模式采用弹性力学的弹性半空间解,将地基看成均质的线性变形半空间。计算附加压力时,将基底压力看成柔性荷载,而没有考虑基础和结构的刚度影响。②CFG桩加固区计算采用的是复合模量法,预估时模量提高系数ζ=fspk/fak(fak为桩间土的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复合地基计算时CFG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的取值可能偏于保守,实际单桩强度特征值高,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大,模量提高系数ξ大,最终实测沉降值偏小。③建筑物楼座荷载还没有达到其设计荷载,固结尚未终了,预计将来最终沉降量会与计算值比较接近。

(4)利用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既满足了建筑物的承载力要求,变桩长设计对建筑物的沉降也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

[2]刘金波.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9-01.

[3]08版-JCCAD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