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因素对照研究

/ 2

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因素对照研究

于鹏姜明明纪戈青

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卫生院266106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有关危险因素间的差异显著性。方法:从青岛市公共卫生系统里选取惜福镇辖区有家族糖尿病史、肥胖、高血压等糖尿病危险因素,并纳入糖尿病高危人群管理的居民2804名做为筛检对象。从青岛市公卫系统里选取同辖区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5898人作为对照。结果接受筛检的2804人中,184人被诊断有糖尿病,占6.56%。对照组5898人中,105人被诊断有糖尿病,占1.78%。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危险因素的2804人在年龄标化后患糖尿病的OR值(95%CI)为2.68(2.20~3.25)。结论高危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和具备危险因素量呈正相关,有必要在这些高危人群中开展早期、规则的糖尿病筛检。

【关键词】糖尿病;筛查;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124-01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期2型糖尿病症状隐匿,不易发现,很容易漏诊。据估计,在美国约540万成年人2型糖尿病被漏诊[1]。我国香港华人糖尿病漏诊率超过60%[2]。本次探讨筛查对象糖尿病高危因素间的差异显著性以及筛查效果,为社区进行糖尿高危人群筛查及管理的必要性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从青岛市公共卫生系统里选取惜福镇辖区纳入管理的糖尿病高危人群20~74岁的户籍居民。糖尿病高危人群指研究对象无糖尿病症状,但有明确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家族史,肥胖(体重指数≥28),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lmmHg:0.133kPa)。对照组人群来自相同社区,年龄20~74岁,无糖尿病症状,无上述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户籍居民。

2.调查内容:所有调查对象均与当天晚上22点后禁食禁水,并与次日清晨7点空腹参与筛检。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取两次平均测定值。血压测量需静坐10min以上,使用标准汞银血压计测量右臂血压,取三次测定(间隔30s)平均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对所有研究对象作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2h血糖≥l1.1mmol/L诊断为糖尿病。

3.质量控制与统计学分析:现场调查由统一培训后的临床专业医生和乡村医生完成,检验科统一质量控制。部数据应用SAS8e软件分析完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两组人群合计人口为标准,经年龄标化后的糖尿病患病比值比(OR)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接受筛查的高危人群2804人,男性1155人(41.19%),女性l649人(58.81%),平均年龄43.62岁±13.55岁。对照组5898人,男性2212人(37.50%),女性3686人(62.50%),平均年龄36.40岁±11.98岁。糖尿病患病率年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高危组?2=34.70,P<0.001;对照组?2=39.95,P<0.001),高危人群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对照组(表1)。

有高危危险因素接受糖尿病筛查的2804人中,有家族糖尿病史388人(13.83%),有高血压1205人(42.99%),肥胖655人(23.36%)。对上述高危因素分性别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肥胖、糖尿病家族史与男性糖尿病患病有关;年龄、肥胖、高血压与女性糖尿病患病有关(表2)。

讨论

2型糖尿病和肥胖、高血压和高龄有关。本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女性糖尿病最大的危险因素,OR值为1.901,其次为肥胖(1.113)和年龄增长(1.035);对男性而言,家族史的影响较大,OR值为3.477,其次为肥胖(1.817)和年龄增长(1.036)。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干预实验表明,高血糖症是心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揭示,大约有30%~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先前没有被确诊[1-4]。鉴于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隐匿性,在社区进一步开展糖尿病危险因素筛查,及在高危人群中开展早期规则的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干预,以降低由糖尿病所致的心血管发病、糖尿病并发症和死亡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Screeningfortype2diabetes(positionstatement).DiabetesCare,1998,21(suppl1):s20一s22.

[2]GaryTK,VincentTY,JulianaCC,eta1.Outcomesofscreeningfordiabetesinhigh-nskHongKongChinesesubjects.DiabetesCare,2000,23:1293—1294.

[3]周俊安,洪旺全,主编.深圳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4]SeideHjc,VerschurenWM,VanLerEM,eta1.Overweight,underweightandmortality:aprospectivestudyof48287menandwomenArchInternMed,1996,156:958,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