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建议

张祥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弶港分公司江苏东台224236

摘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村发展中承担着许多职责,包括农田灌溉、生态环境改善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经济水平以及农业健康发展,所以,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十分重要。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当前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因此,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须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展开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

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而言,无论是建设还是管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保证建设质量,提高管理效率,首先要明确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主体,也就是有具体的负责机构。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责任主体并不十分明确,在经过改革开放前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从集体变为地方政府、农民,但是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对自身责任的认知并不够清楚,具体表现为大多数农民并没有主人翁意识,普遍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责任在国家,自己只是使用者,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没有足够的重视,为了局部利益而忽视相关的政策,没有给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充足的人力、物力等有力支持。

1.2设计施工标准偏低,工程技术质量较差

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相当部分属于“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设计施工标准偏低,工程技术质量不完善。几十年运行后,先天技术质量不足加上后期运行维修配套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工程出现老化、退化、失修等问题非常严重,工程正常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经济效益日益衰减,有的甚至出现报废不能运行等问题。据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其干渠水利用系数仅有0.3~0.4,水的有效利用率还不到40%,不仅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同时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惠民、利民”性能的发挥。

1.3缺乏有效管理的体制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效果与管理体制间有着密切联系,有效的管理体制能够使建设、管理工作实现预期的目标,减少基础设施质量问题,避免管理中出现混乱无序的现象。然而,随着“两工”(义务工和积累工)的取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都需要由专门的岗位、人员来负责,虽然国家有相关的水利、建设等部门或机构,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市管局、乡镇之间由于彼此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等划分不够清晰明确,存在交叉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经常出现令出多门或者无人管理的情况,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现象较为普遍,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无法正常使用,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造成极大不便。

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有效措施

2.1建立稳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项目整合资金,严格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渠道不变、各计其功”等资金管理原则,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通过建立稳定、多元化投入机制,合理将“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等专项中有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统筹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安排、集中使用。区县级水利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科学合理对现有水利设施进行全面维修改造和技术升级。同时要结合城乡整体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建设新水利基础设施,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基础设施容量要求。在努力争取和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和建设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合理使用引导和群众参与积极性与大众监管作用。

2.2依法确定责任主体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责任主体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相应的责任主体。根据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政府作为各种基础设施的公共财政支出方,应当是农田排灌工程的投入主体;而对于田间工程,其投入主体应当有政府、农户共同组成;在管理主体方面,政府依然是需要促进“一事一议”制度执行的落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自主管理,农民作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使用者与受益者,通过“一事一议”制度来激发其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监督政府管理中存在的缺陷,相辅相成,从而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

2.3加强规划与技术指导

首先,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组织、指导职责,详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灌溉区域,计算合理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模、类型,充分满足农田灌溉等需求,减少非必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其次,加大技术引进,掌握先进技术与设备,将性价比适宜的技术、设备(比如滴灌、渗灌等)应用到建设与管理中,提升整体的建设质量与水平,减少管理工作难度,实现可靠、有效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2.4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管理质量水平

严格按照“全面规划、整合项目、统一安排、分期实施”的原则,结合区县现有水利基础设施现状,编制好全面完善的县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整体规划。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与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直接利益关系的工程区居民意见,确保工程建设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技术性、合理性和经济效益。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规模、整村推进、成片治理”的建设管理原则,实现建设好一片、管理好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大局效果。

结束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科学合理管理模式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从项目论证、设计、施工建设和养护管理等各环节充分落实,才能确保工程高效优质的施工建设和后期“惠民、利民”性能的正常发挥,使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其长远、持续和稳定的利国利民的作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治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8):103.

[2]王虹,余金凤.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0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