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秦慧

秦慧(安徽大学哲学系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安徽合肥230039)

中图分类号院B08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0992(2011)01-0040-02

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在当代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起源、定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特征以及其产生的影响,众说纷纭。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发生在同一个社会现实的土壤里,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相遇。笔者认为,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把它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研究它的理论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比较;前景

在西方哲学中,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关的还有后现代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视野中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反思;从而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为指导,分析批评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又借助于后现代主义对边缘、裂隙和空白的关注,探讨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曾经被忽视、被误解乃至被遗忘的因素,以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构,以此不断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述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后现代主义综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涵义

笔者认为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涵义。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泛指19世纪以来所有对现代理性展开批判和超越的哲学流派或思潮。狭义的“后现代主义”特指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思潮:以拉康、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以罗蒂、奎因、戴维森、理查德·伯恩斯坦等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格里芬等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简单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二)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理论来源

苏珊·桑坦格、莱斯利·费德勒和易卜拉·哈桑等人在文学艺术领域倡导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某些压迫性方面的反抗,出现了肯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形成了现代规模和当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其现实性上有两大根源:一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是科技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笔者在搜集各学者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具体有以下几点:1.唯意志论哲学。2.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3.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4.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及其关于“存在”、“语言”的学说。5.解释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冲击。6.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遗产。

(三)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及主要特征

斯宾诺莎曾说,“任何规定都是一种否定”。笔者主张将后现代主义划分为激进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简单地划分为(一)福柯及其知识系谱学与权力理论(二)罗蒂及其后哲学文化(三)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四)利奥塔及其知识合法化危机。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第一,反中心特征,即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语言中心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第二,反本质特征,即反基础主义、反还原主义。第三,反整体特征,即主张差异性,反对同一性。第四,反理性特征,即消解理性租现代性。第五,反主体特征,即消解主体或主体性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相同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东方和西方的关系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两者在当代的相遇根源于同一个目标,即两者都关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都源于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对形而上学的拒斥,虽然两者在时空上相隔甚远,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必然不期而遇。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后现代意蕴。

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有共性,当然不可避免的也有其各自的个性,即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不同点

首先,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本体论和共识,认为“存在就是差异”,一切都是文本的游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哲学对象的转换,建构了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主张在实践中把握和理解本体、基础,同一性和差异性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其次,从认识论方面看,后现代主义有镜喻哲学倾向,其未能真正反映人的心灵特性,仅仅把心灵看成是反映客观实在的心灵的镜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再次,从历史观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或者把历史看成是“文本”、“文件记录”或者只强调社会结构之间的共时性转换成某一方面的特征,认为历史只能是断裂的、无连续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连续过程,其历史观同其本体论一样,以实践为基础,强调人的解放或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目标。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前景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马克思哲学具有时代性,彰显和阐扬马克思哲学时代性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是对时代特征、本质进行反思,对时代问题进行科学解答,包括立足于我们时代特有的问题和境遇,对中国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本质进行准确的透视和定位。

(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

后现代主义于80年代以后注重理论研究,有些派别也有了新的进展,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出现,又给后现代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而这正表明,后现代主义已大势已去,为了不

至于衰亡,其中的许多派别在退场的同时,纷纷发生转化或转向,出现新派别。

当然,所谓后现代主义的分化与衰落,并非指后现代主义彻底销声匿迹了,而是指作为一个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已雄风不再,但是,作为曾经领一时风骚的思潮,它仍然会出现在人们的研究视域,仍值得人们去深刻反思,吸取它的合理之处。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因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是2l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互相作用,相互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从总体上讲是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相容的,但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其有合理的一面。后现代主义坚持了哲学的批判性,关注时代关注现实,批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重被现代性所忽视的一切。后现代主义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关心现实问题,紧跟时代的脉搏,把握时代的信息,反对教条主义文本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这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六、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端倪,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座从现代走向后现代必经

的思想桥梁,是“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当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现代化和“西化”、全球化和民族性等关系,为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切实有力的理论启示,凸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参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2期

[2]俞吾金:《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264

[3]吴德勤著.永远的马克思:《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08月第1版

[4]徐飞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

[5]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000年

[6][荷兰]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第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法]利奥塔:《后现代知识状况》,第211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8]赵光武,黄书进编.《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9]高宣扬著.《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10]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第一版

[11]佟立著.《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秦慧,女(1987.7—),安徽桐城,硕士,安徽大学哲学系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