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花无限开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1

让生命之花无限开放

郑凤仪

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郑凤仪

尊重生命的尊严,关怀生命的存在是生命教育的基石。生命教育应该引领学生追寻生命的本真和灵性,净化生命、优化生命、美化生命,让生命之花在心灵深处无限开放。

一、回归“生命课堂”

课堂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领域,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对生命的关爱。

在自由开放的课堂,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对话的形式可以是语言、表情、动作,在超越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体现了师生双方意识集中,思维活跃,经验被激活,已有知识被提取和重组,新思想萌芽。师生双方感受到的是尊重、尊严、活力、激情、自信、自由和幸福。师生双方在对话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对教材的驾驭和超越,把“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让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让统一的教材个性化起来。教师通过教材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

二、开放教育时空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把动物园、植物园、绿地和田野等作为小学生体验自然生命世界的场所,指引小学生生命个体着力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让小学生热爱自然生命,关爱人类生态环境,体悟人生社会价值。我们要利用各种手段或途径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从图书馆、网络等多方面获取教育信息。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生命教育的手段和内容,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树立起对树木和对人类的朋友——鸟禽的关怀爱护的态度,树立起人类与其它自然生命休戚与共的意识——人对其他生命的关怀本质上是对自己的关怀。这也是小学生生命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三、强化生命实践

课外活动是生命教育的实践方式,社会生活是人的生命赖以表现展开与充实的形式。教育应当善于培养儿童热爱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模拟、游戏、参观等,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活动情景或场景,增强学生对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体验。

小学生生命教育应以小学生的生命实践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小学生为目标,把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与他们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使小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主动快乐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诗意地、有创造地生活。

四、开发生命课程

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有效载体。课程建构可以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显性生命课程。

可以从以下渠道进行:开发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这无疑是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加强生命教育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将生命教育作为地方课程或综合课程的一个单元进行教授,比如“生存教育”、“死亡教育”、“生命美育”。生命教育内容广泛,通过各科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科目讲授生命教育知识,调动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齐心合力,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第二、隐性生命课程。

校园是生命教育无声的人文环境。校园中每一块黑板报、每一面墙、每一个橱窗、每一幅镜框乃至一草一木,都可以让他们“说话”,体现人文精神和生命内涵。

五、转变评价观念

学生是有生命的,有属于他自身的内在力量,教师作为教育者,决不能让学生的心灵成为情感贫瘠的荒漠,而应该在上面播撒“爱”的种子。

小学生生命教育要求教育者转变传统评价观念,设定生命教育目标。教师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人生向导,有道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实施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提升教师的生命意识,教师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特别是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关注个体生命与其它生命、自然界的整体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精神性生命的成长,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学生成长环境。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学生生命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才能在生命本体观照下实施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