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动态生成,凸显精彩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捕捉动态生成,凸显精彩课堂

李对林

李对林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动态生成资源。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激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本文着重就此进行阐述,目的在于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更具灵动、和谐。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1发现问题———“学贵有疑,疑而出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贵有疑,疑而出新”。学生有了疑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束缚在教师的教案和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创造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

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请学生用28cm长的细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能否围出面积等于30cm的正方形呢?若将这根28cm长的细铁丝剪成相同长度的两段做成两个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能否等于30cm2呢?

师问:如果这根28cm长的细铁丝全部用来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呢?学生集体回答:49cm2。师问:如果现在面积等于30cm2,请大家列方程解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引出方程问题)学生马上列出方程,解出正方形的边长是姨30cm。师问:如果围成两个正方形那么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xcm,面积是30cm2,你能解出这个x的值吗?一会儿就有同学回答是:姨15cm。师问:能否围出这两个正方形呢?为什么?生:不能,因为28cm分成八条边每条只有3.5cm,小于姨15cm。

就在师生基本上认可了他的回答时,我班的数学课代表突然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好像能够围出来。”他的发现让大家都很惊讶,我也奇怪(因为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于是就请他把他的方法讲解一下,其实他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让两个正方形有一条公共边,那么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有4cm(大于姨15cm),就能围出来了。我当场就表扬了他,同时让大家把他的方法计算一遍,最后鼓励大家寻找另外的围法……师生沉浸在发现的愉悦之中,纷纷动笔开始列方程、解方程。

2顺应出格———“见风使舵,顺水推舟”马卡连柯说:教学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刻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运用。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追求完美。一旦出现非预设现象,我们应该见风使舵,顺水推舟,合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

如在上“概率”这一节课前,课间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在玩扑克牌。作为班主任的我并未批评他,因为我更明白我同时也是一位数学教师。我即刻顺应学情,改变教学预设,让学生们在他的这些纸牌中做文章(导入新课)。学生们通过抽牌游戏感受到从一副牌中,任抽一张是红色与抽出一张是黑色的可能性一样大。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如何从数量上去刻画它的大小呢?这些正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借助抽牌游戏,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思考问题变得敏锐而深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在学习代数前,学生可能会以为代数是空洞的符号和繁复的计算。为了纠正学生这种不正确的想法,真正了解代数具有丰富意义且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一门基础学科。经过实践我发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生成课程资源对激发学生对代数学习的兴趣有着显著的效果。短斤缺两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时常出现,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就选择了这样一个事例:小明和他妈妈拿着菜篮(菜篮重0.25千克)想去市场买5千克鸡蛋,当往菜篮里放秤好的鸡蛋时,妈妈发现这次买的鸡蛋比上次买的5千克要少一些,于是把鸡蛋装进菜篮再秤了一次,秤得鸡蛋和篮共重5.275千克,问你能帮小明算出应向摊主补多少鸡蛋?假如仍然用他的秤来秤的话应再补多少千克鸡蛋?

问题的生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课堂气氛活跃。

4妙用错误———“将错就错,变废为宝”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误有时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教材出错,都有可能是一种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倘若教师能巧妙利用错误,选用有效策略,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错,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与犯错误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如在讲授a2-b2=(a+b)(a-b)这个公式后,让学生去分解x4-y4。当我在教室里巡视一遍后,宣布只有一半做对时,同学都感到非常吃惊。做对同学的答案是(x2+y2)(x+y)(x-y),两相对照之后,做错的学生发现原来x2-y2还应该继续分解。于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给每个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也可以看出,利用学生典型错误进行正确诱导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突破预设的窠臼,不拘泥于形式上的预设,挖掘课堂过程中的闪光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的生成,这样,才能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紧密融合中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活力,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作者单位:山西省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