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人情味

/ 2

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人情味

陈素平

陈素平(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职业技术集团学校湖北十堰442200)

摘要:随着技能高考的逐步推进,中职文化课的基础地位逐渐突现,新课程理念同样适用于中职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人性,体现个性,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人情味,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可以激发中职生学习兴趣,成为其潜心学习、重新做人的转机。我的思考和实践是——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具体,促进生命发展,富有“人性”;教学过程开放互动,关注生命成长,蕴含“人情”;课堂评价全面多元,尊重生命价值,体现“人味”。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过程评价以人为本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反思昔日的历史课堂之所以被师生称之谓“讲堂”,是因为课堂成了老师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的场所,乏味、枯燥的陈述难以赢得鲜活生命的共鸣。

新课程呼唤情感教学,学生欢迎充满活力的课堂。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师,我深深感到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激发学生兴趣尤为重要。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人情味,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知识增长带来的自豪,快乐学习带来的幸福,能力提高带来的成熟,是激发中职生学习兴趣、找回自信、重拾理想的突破口。重塑理想的历史课堂,就要尊重人性,体现个性,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人情味就要做到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具体,促进生命发展,富有“人性”;教学过程开放互动,关注生命成长,蕴含“人情”;课堂评价全面多元,尊重生命价值,体现“人味”。

一、教学目标科学具体,促进生命发展,富有“人性”

历史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2.要求学生从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历史;3.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过去教学实践往往只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有随意的倾向。新的教学理念对后两个目标更加注重,这要求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做到既重基础,又重能力和育人的培养,设计好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方法,形成学习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标明确,才能促使每位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富有“人性”。

例如,在上“华夏之祖”这课时,我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包括黄帝其人及其对华夏民族的贡献,以及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插图的观察、想象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推导结论,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让学生认识到华夏先祖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的人文之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本课配有故事,插图、资料,基础知识学生容易掌握,在教学中,遵循设计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通过想象、讨论、辩论等途径,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所以,教学目标是指路灯,教师要认真研究,科学、合理地制定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开放互动,关注生命成长,蕴含“人情”

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特别注重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多种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宗旨,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的角色,用平等的观念看待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才会真正敢想敢说,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种生动的课堂,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充满活力,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让中职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被尊重,一点点找回自信,克服厌学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

1.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

2.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学生会学”其实也是强调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体现“重心下移”、“开放互动”。例如我上职高高一年级第10课“秦王扫六合”时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开放性的问题导入。“战国七雄中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从原因探讨入手自然就引入了后面秦朝的历史。

(2)自学感知,了解知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了解秦灭六国及秦灭六国后发生的事,看看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提出问题,讨论释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恰当地加一些问题给学生解决。如学生提到秦为什么要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秦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灵渠?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等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4)引导探究,攻克难点。小组探究:请同学们讨论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影视剧中了解的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秦始皇有没有差别?通过各小组的激烈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教师及时引导,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全面、客观、一分为二,而且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最后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评价秦始皇:第一,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第二,秦始皇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后果怎样?第三,应该怎样认识历史人物。

(5)交流评价,课堂小结。师生双方对本节课作一评价、小结,整合本课知识结构,突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了解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思维得到提高和升华。

三、课堂评价全面多元,尊重生命价值,体现“人味”

反思我们过去的课堂评价,一是评价目标不明确,无规范的评价标准;二是只注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受到鼓励的往往是优生,而付出同样努力,或者更加投入的其他学生往往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价。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评价应变过去的“教师一家之言”、“课本一家之言”为在学生互评基础上的师生互评,给学生创设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争鸣,在争鸣中分辨是非、捕捉创新思维火花。老师的评价应以激励型为主,对学生积极参与及时评价鼓励,对课堂因学生参与生成的资源及时肯定,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不能随意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给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自己去分辨是非、甄别正误。这样才更能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学生也能从被尊重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到历史人物及自身生命的价值。课堂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对学生参与与学习的评价,考查他是否积极参与到学习与讨论中;第二,对学习小组合作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第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查他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其中第一个方面的评价更应注重,这样强调过程性的评价,既利于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目标科学具体,过程开放互动,评价全面多元,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着生命活力,才是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富有“人情味”的课堂。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不能满足于让课堂变成只是秀自己的舞台,而要努力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在这个思维的舞台上翩翩起舞,让学生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

[2]周彬《叩问课堂》。

[3]黄忠敬《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的变革》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