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新区公园改造与更新设计初探——以“陈行公园”改造更新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都市新区公园改造与更新设计初探——以“陈行公园”改造更新为例

王胜杰

王胜杰上海中景地景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市201199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摘要:城市的拓展与进步对公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存的公园已难以满足人们对日新月异的生活提出的审美需求。简单的“拆旧建新”必然导致巨大的浪费,如何成功的改造更新现存公园并力图做到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本文以上海浦江镇浦星路的陈行公园改造更新设计为例,初步探索都市公园改造的策略、方法与途径,使现存公园更新并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都市新区;公园;更新改造;规划设计

一、项目背景

陈行公园初建于1998年,占地总计五十余亩,为一小型综合公园。园中原有贯穿东西的水渠、灯塔、小戏台、紫藤架、门球场等景观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日常休闲的公共绿地。

二、现状分析

原陈行公园因年久失修,园景凋敝;地形低洼平坦,因标高低于毗邻的浦星公路,雨后积水;植被层次较少,品种单调,缺乏季相变化。

三、规划设计:

1.与城市性空间的有机融合:公园属于都市自然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在都市新区的规划布局中,它与城市性空间相互联系形成结构链,与不同的开放空间有机融合。自然开放空间与周边城市过渡空间从模糊到明晰,功能适合,追求质量以形成整体上相互联系的系统布局。

通过系统布局分析,都市新区浦江镇的建设伴随着M8轻轨的开通需要这样一片自然开放空间,符合“一镇一园”的规划格局,原陈行公园的面积已不能满足需要,通过规划原陈行公园与毗邻的现有绿地、环岛拓展成为更为完整综合性公园,成为都市新区的绿肺。

东侧毗邻浦星公路、M8号线使交通便利了,但也带来噪音与灰尘,为了防尘隔噪,整个基地东侧有高约6米以上起伏的地形及郁郁葱葱的林带。

北侧毗邻江月湖——新区未来最美的一面湖水,故将主入口集散空间设于北侧,并将包含入口广场、滨水溪流、中央景观道的景观主轴线与江月湖遥相呼应,融为一体;入口门楼这一景观建筑的体量也作了一定的夸张以与江月湖相匹配;江月湖东侧绿坡畔半地下的停车场也为公园合理利用。

西侧毗邻商业街与居住区,次入口设于该侧,公园原有的门房等园林建筑也作了简约包装利用。

陈行公园改造更新后的水系通过涵洞与周边河网水系沟通,并通过小型水闸、溢水管道、暴雨强排泵等设施调节公园水系水位与水质。

2.保存历史内涵,体现时代特征:基地景观规划设计前,笔者除了对上位规划仔细

分析与把握之外,还对基地作了较为深入的现状与周边环境踏勘并作了居民调查访问,力图能发挥每个地块的个性特质的同时能让居民乐在其中,以期达到空间场所内涵与景观的契合、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公园改造更新设计借鉴应用了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有机更新、场所和文脉、人本主义、生态设计、场地使用后评价等等理论,最终选用了不规则有机形式语言作为公园的改造更新方案。

出于对陈行公园历史积淀的尊重,大规格的乔木、门球场等均得到保留在新的规划设计中,灯塔位置则调整至立跃路交通环岛内,更新改造后,这些保留着原陈行公园历史记忆的树木、标志还在那里,且有旧貌换新颜的风景。公园更新改造也因大树的保留在建成之初就有了很好的风貌。

随着时代发展,原陈行公园除了面积拓展了之外,公园管理也从封闭到开放,公园本身也从较为单一的散步休闲的功能到动态、参与性更强较为符合的公园,吸引的居民年龄层次也从老幼为主体拓展为各个年龄层次合理搭配,为附近居民喜闻乐见并随着都市新区建设影响进一步在扩大。

3.规划设计中的不规则有机形式语言应用:遵循场地现状公园改造更新设计选择了不规则有机形式语言,线性的走向、体量与空间的组合无不多变的看似偶然,却又与空间各要素轻巧联系。

宽敞笔直的入口轴线、几何形的入口广场、较大体量的门楼等组成了全新的具有对比性的空间要素和谐的将基地纳入了都市新区的总体规划架构中。园区内部园路多为自然流线形,因地制宜的展示了空间形象与视点列。

桥、堤岛、平台等等规划布局形成了水陆不规则的边界,水体或叠瀑、或蜿蜒潆洄或开敞辽阔,成为园区最为优美丰富的风景。水源头设计成为叠瀑和溪流与湖泊相连,湖中布岛,围绕水体布局滨水步道、平台、茶座等等景点,漫步其间,流水咚咚,身畔坡上林木秋色正浓,一派诗情画意地形骨架塑造是园区改造更新的重点,传统的挖湖堆坡的手法,完善了水系布局也解决了现场低洼土方不足的问题。水系与地形的完美组合让园区竖向空间更加丰富完美,景观步道蜿蜒其间,步移景异的传统园林中才有的惊喜在改造更新后的空间也常能体验到,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坡顶的树丛、景观建筑强化了地形的起伏,对园区竖向空间塑造也有较大影响。浦星路一直延续的绿坡框架在该整个新园区也得到了延续,结合坡地的林带有效的起到了防尘降噪的作用,但绿坡竖向空间塑造在园区一侧做出了自然化处理与园区内部地形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新建绿地的西坡毗邻居住区与商业街地形舒缓,缓坡配以色叶林、花灌木片林、游步道,结合合理设置的小广场、木平台,形成休闲、观景和活动交流的空间。

4.生态性:该原则贯穿园区改造更新规划设计始终,合理考虑场地的形式到植被的现状,创造一个生态效益匹配上位规划的都市新区自然开放空间是设计的最终目标之一。

从生态学视角入手,改造更新设计使该园区从根本上适应“绿色”的用途,而这也正是都市新区自然开放空间应有的位置。

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布局园区的地形、植被、水体、道路、景观建筑、户外家具等等元素。植物配置注意体现生态园林理论,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合生态植物群落,以塑造良性循环的生态空间。植物品种也由原有的不足五十种上升为百余种。

5.以人为本: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贯穿亲水、亲绿、休闲的空间塑造过程始终。健身场地、亭廊花架、儿童游戏场场所、运动场地、观景品茗场地等等场所的设置均与客流的生活或活动息息相关且与园区的景观有机融合,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不自觉的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设计之初的踏勘访问发现问题以及园区改造全程的定期回访为园区改造更新弥补了许多缺憾。设计中自行车停放点、及部分户外家具的设置均是通过观察或访问最终确定的。

设计回访中得到受访者对园区改造更新的肯定与赞美,喜悦之感油然而生,但缺憾还是有的,如因建设经费等因素未能付诸实施的规划构想等等。

6.注重细节:“简朴亦可富足,如同繁杂亦可贫瘠”——H.Tessenow都市新区的自然景观开放空间设计经过了空间与内涵的组织后,在空间、尺度的互动关系之中逐步细化、深化。细节决定了场所的特质,空间细部的架构、整合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不仅是形式上的塑造同时也提供了智慧与玩味的空间。

6.1:因为是旧公园改造,现场遗留有建筑、假山和大树,特别是一些水边的垂柳,经过多年的生长,已经适应了当地环境。为了保留这些大树,对原设计道路、水系进行绕道修改,以确保原有大树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虽然是细节,但这些大树与新公园完美融和,构筑了新公园的框架,达到了优美的景观效果。

6.2:水系是这次公园改建的重点,水系做成自然泥底,还是用有过滤装置的硬底,对此我们请了很多专家,对两种方案通过反复论证比较,最后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水底打井的工艺,使水系变成活水,并预留管道以备与公园北面规划中的6万平米大湖对接,解决了后顾之忧。目前水系清澈见底,不仅节约了造价,更完善了自然生态系统。

四、结语

最后,全面归纳总结了我国综合公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问题,以及都市新区公园的改造与更新的策略、手段、方法及途径,以期为今后综合公园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改造思路与方法,促进我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