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

朱静

朱静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使我国教育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创造的动力。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兴趣培养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并不单单取决于智力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根本就谈不上创造性。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在语文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敲开学生兴趣的心扉。

1注重沟通情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教师对待学生要怀有一颗爱心。教师不要老是板起一副私塾先生的脸孔,动辄斥责学生,进行着一种枯燥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师生是不会有什么感情的。教师对学生应该亲切,经常给学生鼓励和表扬,学生便会因此而逐渐喜欢上这个教师。学生往往是因为爱这个老师而爱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是要把课文中的感情转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的过程,教师利用讲桌、黑板,通过教材这个桥梁来沟通师生隋感。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感情,语文教师应将文中的情感转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2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像蜜牢牢粘住学生

2.1教师的语言要讲求“精”。这个课堂用语的“精”,包括语言上精炼,讲授上的精当,知识上的精要。语言上的精炼,就是在课堂上不说空话,不讲套话和闲话,用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课堂语言,变深奥为浅易,用准确简约的话语,讲述有较大容量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反复修改教案,越精炼越好,在课堂表达时要注意恰如其分,这就是讲授上要精当,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能抓住精华,突出重点。

2.2教师的语言要有“变化”,对不同教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避开千篇一律的模式,而采用多样化的语言风格,如讲郭沫若的诗文可用气势磅礴的语言,讲茅盾的小说用细致入微的语言,讲巴金的散文则用犹如耳边絮语的语言,而同样是小说,有的可以突出讲述“心理描写”,有的可以重点讲述“景物描写”。教学语言是随课文的变化而变的,教记叙文则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为主;教抒情散文和诗歌,则以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语言为主;教说明文,则运用说明性语言;而教议论文,则运用逻辑严密的论证性语言。

2.3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想方设法“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如可以设计课文的导入语,用激疑问难的启发性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打开学生的思维门户。再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机地联系课文的相关知识,得心应手地穿插背诵有关的诗词、警句、启发学生课后去多读书,或有意识地联系学生过去背诵的篇目、启发生学生去记忆巩固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被教师广闻博记的学识所“粘住”就能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了。

3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小学生天生好奇,喜欢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对书本写的内容、对老师的话提出疑问,对此,我们应该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觉、主动、兴趣盎然地学习。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爱

学生们天真活泼,兴趣爱好广泛,时常随身携带一些心爱之物,有时还在课堂上偷偷掏出来玩耍。教师可提高讲课声调,或一边讲课,一边靠近学生,以手势、眼神提醒学生注意,而且态度要亲切,这时学生会愉快接受并将注意力转入课堂学习。当代教师的任务决非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在同时教学生去学做人,即把传道与授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重于言教,而且更重于身教。新的历史时期师生关系不应是尊与卑的关系,而应是忘年交的平等关系: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沫化雨,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彼岸。教师的阵地,不只局限于教师和讲台上,还应尽可能在课堂以外和学生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与学生进一步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同时还要进行家访。语文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快乐的,快乐的感情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学效果是与学生学习时得到的满足和乐趣是成正比的。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充分利用课外广阔的空间去不断延伸,那么,你的学生一定会喜欢上语文的。

参考文献

1鼋务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

2牛国骞.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3(2):16

作者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澧滨小学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