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微创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2

针刀微创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安阳马武开曹跃朋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550001

【摘要】目的:观察氟西汀胶囊及针刀微创治疗方案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针刀微创治疗在FMS治疗方面的优越性。方法:针刀微创方案:以患者疼痛涉及的主要肌肉组织(颈肩背部区域、腰臀部区域、四肢区域)为治疗点,以0.4mm×25mm针刀对浅筋膜、肌肉起止点及肌腹纵行切割3次,每次治疗一个区域,隔日1次;氟西汀组给以氟西汀胶囊20mg口服,每天一次。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FMS患者67例,其中针刀组22例、氟西汀组2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90年颁布的FMS分类标准。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疼痛VA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发现,与治疗前比较针刀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有明显下降(P﹤0.05),且与氟西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治疗组均未见副反应,氟西汀组出现食欲下降2例,疲乏1例。结论:针刀微创治疗对FMS具有明确疗效。

【关键词】针刀微创疗法;FMS;缓解疼痛

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是风湿病中一种非炎性的特发性疾病,以全身广泛的肌肉慢性疼痛及多处肌肉压痛为典型表现,常伴有疲劳、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因抑郁等不良精神状态会诱使发病及加重症状,所以抗抑郁药如氟西汀等是比较常用的,但其临床疗效却并不理想。现对我科收治的FMS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比较氟西汀与针刀微创治疗疗效的差异,具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病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所收治的FMS住院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氟西汀组、针刀组,共收集47例。氟西汀组年龄35-73岁,男8例,女17例,病程3-54月。针刀组年龄38-71岁,男6例,女16例,病程8-60月。2组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90年修订标准:1)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疼痛:即分布于躯体左右两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颈椎、前胸、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的广泛性疼痛。2)18个已确定的解剖位点中至少11个部位有压痛。同时满足上述条件者可以诊断为FMS[1]。

1.3纳入标准1)符合FMS诊断标准;2)同意接受上述治疗方案并完成治疗计划者;3)除外严重心脏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1.4方法:氟西汀组口服氟西汀胶囊(国药准字:H20110442),每晚1次,每次1粒。针刀组以患者疼痛涉及的主要肌肉组织为治疗点,按颈肩部区域、腰背部区域、臀部区域、四肢区域划分为四个治疗区,每次选择一个治疗区进行针刀治疗,隔日选取下一个治疗区至治疗结束。操作方法:于治疗区确定治疗点并标记后,常规消毒皮肤皮肤,戴无菌手套,选择汉章(4#)0.4mm×25mm一次性针刀,刀口方向与身体纵轴一致,垂直皮肤进刀,进刀深度在1-2cm左右,后对浅筋膜、肌肉起止点及肌腹行切割操作3次,并行疏通、剥离操作3次。拔出针刀后无菌纱布按压刀口减少出血。

1.5疗效判断:疼痛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方法,0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下降程度≥60%为显效,在20%~60%之间者为有效,≤20%或加重者为无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月收集患者VAS评分资料。观察治疗前后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观察针刀治疗部位压痛、皮下青紫、肿胀等情况。

1.6统计方法: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组间均用t检验,有效性用百分率表示,主要应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8.0。

2结果

2.1各组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经治疗后针刀组疗效明显优于氟西汀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3各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改变。氟西汀组出现胃肠不适4例,头晕2例,针刀组在治疗后2-4天刀口疼痛消失,无明显皮下出血情况,未出现刀口感染及其他不适症状。

3讨论

FMS临床比较常见,女性多于男性,大多数表现为周身肌肉、骨骼疼痛,患者往往明确表述为“全身痛”,体检时在身体的特殊部位有明显压痛,常常伴有睡眠障碍、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加重临床症状。本病对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反应较差,临床上多选用阿米替林、氟西汀、度洛西汀等抗抑郁药,配合可改善外周循环的手段治疗。

本病中医分属“痹病”范畴,针刀疗法通过对病变部位肌肉、筋膜等组织进行疏通、剥离等操作,切除组织间的瘢痕或粘连,解除对血管、神经的压迫,达到祛除病邪、舒筋通络、调畅气血的目的,数据显示针刀微创疗法对FMS具有明显疗效。此次统计样本量少,观察时间短是其缺点,对针刀微创治疗的远期疗效尚不明确,但我们采用微型针刀减小创口,操作部位只限浅筋膜及浅层肌肉组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8):55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