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李忠福

李忠福(商河县孙集中学山东商河251607)

【摘要】当下,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要求也在提高。本文作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教育教学的探索,来解决进行愉悦式教学尝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问题。

【关键词】兴趣;备课情趣;教法情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那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要求“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与生俱来的积极求索的欲望在中学阶段就几乎被透支殆尽。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话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重在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愉悦式教学尝试。

1.备课要有情趣

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简略,有些内容或被删除或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觉得只有红军失利的第五次反“围剿”,却没有前四次反“围剿”的内容;遵义会议后,恢复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后,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几次重要的战事本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书中却写得非常简单,这让学生感到很没意思,兴趣全无。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他们一定会感到兴味索然,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编写教案时,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再根据需要,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精心准备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时有趣的故事和遵义会议后几次重要的战事以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彩内容,……事实表明,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互不相让又各自尊重对方的观点,大家在轻松愉悦中上完这堂课。而且通过补充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有趣故事,同学们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要点也记得更牢固。

再如《鸦片战争》这课,课文内容也较为简单,我就在备课中穿插以下内容:

(1)鸦片是什么东西?

(2)鸦片和现在的海洛因有什么区别?

(3)你们见过吸毒的人,他们毒瘾发作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然后再补充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领导中国军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精彩故事。(这个内容主要是播放《林则徐》电影片段,因为是片段,所以老师要加以解说。)

最后再让同学们思考:

这次鸦片战争,英国派出总共不过十来艘战舰和一万多名士兵,清政府为什么在这次鸦片战争中失败了呢?

课堂中同学们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讨论气氛活泼热烈,纷纷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效果很好。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因此,将趣味溶入备课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十分必要。

2.教法要有情趣

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创新,灵活且有情趣。

2.1导言要精彩。一堂好的课一定要有精彩的导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比如:在上八年级上册16课《血肉筑长城》这一课时,我的导言就是这样的:

(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放映抗日影片《台儿庄战役》把画面定格在台儿庄冒着浓烟躺满烈士遗体的城墙上,同时播放《松花江上》背景音乐,)一曲《松花江上》,唱尽了东北人民的血和泪,九一八、九一八,日军开始侵华,侵略者铁蹄踏过之处,山河破碎,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被抢走的资源,被杀害的无辜百姓、被俘军人,南京大屠杀中的血腥一页……构成了当年中国大地上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但中华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战胜的。你看,东北抗联站起来了,二十九军站起来了,佟麟阁、赵登禹虽然倒下去了,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却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血和肉筑成新的长城,奏响了民族抗争、夺取胜利的新篇章。

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再加上这段激昂深沉的导言,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神情肃然,注意力被牢牢地抓注。由此顺势导入新课。

2.2授课要新奇。

2.2.1讲课故事化。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压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比如,讲述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时,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以及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享受文化大餐,掌握知识要点。这种讲课的效果是:老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入神地听。同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授课艺术水平等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2.2.2手段形象化。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大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增强记忆。近年来,条件具备的学校已基本建立起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在于声音和图象结合,影视和文字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例如上《战略大决战》时,光用文字叙述来讲述三大战役的场面是比较空洞抽象的,而且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网络下载《大决战》的精彩片段,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内容。多媒体教学不仅方便适用,快捷直观,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2.2.3形式个性化。在教学形式上我们不妨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问题时,可在课中课外相互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质疑能力,古人云:“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时大胆质疑,能针对问题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本文内容是讲述中国抗日战争以及抗战的胜利。抗战胜利本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结果。可课文里只字未提国民党军队,只提中国军队。有许多学生就大胆提出许多问题。我就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已见,提出了各自的疑问:

①书中为什么不提国民党,只提共产党?

②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谁起的作用大?

③我们在电影或电视上经常看到国民党军队跟共产党军队打战时,国民党军队总是不堪一击,事实是这样吗?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这么英勇?

④八年抗日战争中国损失有多大,死了多少同胞?

……

同学们提出许多问题,但不必要一一解答,可有选择性地让他们讨论解决,或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查询或查阅其它资料自行解决,然后让他们把得出的结果公布在学习栏里,供大家参考。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愉悦,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