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初探

朱云霞

朱云霞(大庆体育运动学校黑龙江大庆163000)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中的简称,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各种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判断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它随着会计学理论、法规、制度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表面上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颇为红火,前景被人们所看好。但实际上,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该介绍哪些内容等等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将这门课上成会计软件操作课,有的将这门课上成编程课,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本人认为要上好这门课,首先要树立明确的、正确的教学目标,其次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及时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本文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三个方面如何确定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大家一起讨论、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

1.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会计和会计电算化工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只是现在会计电算化过多模拟手工造成了高新技术资源的浪费。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并通过政策推动等手段,引导会计电算化逐步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建立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中心环节的企业管理系统,不断提高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现代化服务的水平。根据财政部这一总体意见,我认为会计电算化这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绝对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操作几种常用的会计软件。因为商品化会计软件一般都配备了详细的操作说明和使用手册、软件公司也开设了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咨询服务,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容易,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此似乎有些低了。其教学目标也不是让学生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去设计、编写程序。因为想把学生培养成能独立编写、开发系统的财务软件也是很不现实的,最多也只能是具有“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的管理应用性人才。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内考虑到会计电算化领域的所有变化。学生在校期间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而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终身受用,这一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具体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将其定位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因此,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应以实用为主,兼顾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研究的需要。即让学生在把握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理念,对会计电算化的业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能熟练地操作两、三种流行的会计软件。

2.教学内容的确定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会计专业的专业课,其教学内容应以会计为主,而计算机的教学应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从内容上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对于理论课部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会计电算化的有关基本概念、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制度与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与措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对有关概念、工作原理、软件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审计等内容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来要求。只有掌握了有关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才不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才会结合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

对于实践部分,应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能力。并且在教学软件的选择上应定位于那些刚刚推出不久的但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可以以用友、金蝶等为例,要求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做账的一般流程:账套管理、科目管理、凭证管理、账簿管理、报表管理;掌握应用相关模块进行工资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应收应付管理等。通过实际操作要求学生按“熟悉、掌握、熟练掌握”这三个层次来学习有关方法、规则、流程、操作技能等内容。只有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不会出现心中明白,但不会操作,或操作不畅的现象。

3.教学方法的确定

3.1加强实践课的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作为这门课的教师,应详细讲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十分重视理论课的备课,而对于实践课,几乎普遍缺乏充分认真的备课过程。作为实践课,教师应先针对学生上机内容反复实践,然后确定本次上机操作的目标、流程等内容。在实践课上,教师应适时地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和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演示,让学生明确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方法。并让学生下机后认真写好实践小结,总结实践经验。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每次上机实践后都有新的收获,发现新的问题,并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中提高自身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2适时地采用比较法

在学生掌握了手工会计模式与会计循环,并能熟练操作商业会计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手工与计算机同时并行的会计模拟实验,具体的作法是:要求学生把以前做的手工模拟账的期未数作为电算化会计的期初数,通过整理数据资料,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初始化功能,顺利完成财务软件的初始化工作,使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顺利衔接,从而保证会计业务的连续性。在初始化工作完成后,要求手工会计模拟账和电算化会计模拟账同步、分阶段进行。并行一段时间后,把二者的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符合甩账要求后即可实行甩账。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在牢固掌握手工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又一次深刻领会了电算化会计与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学会了从手工核算方式向电算化核算方式的转化,为学生今后走上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讲述账务处理系统模块的程序设计时,可以先演示某些商业会计软件的相应部分,在对这一模块的功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去编写程序、理解程序、去领会设计者的开发意图,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协会主席JohnBoehrer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如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信息、和大量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作出关键性决策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并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以有效解决某一客观实际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和思考。因此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这种方法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电算化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我们应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采用案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