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资源的"活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文博资源的"活化"研究

陈平

长兴县博物馆3131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教育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文化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思想涌现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是目前所存的文博资源。但在当今的社会,人们对文博资源越来越忽视,仅仅认为文博资源是目前所存的文物,这种认知的方式是错误的,导致了社会中的大部分人认为文博资源可有可无。因此,对文博资源进行“活化”是目前为止,文博工作者主要思考的方向,本文主要阐述了,文博资源在传统教育中的活化方式,以及文博资源的整合方式,希望文博资源在新时期有着新的内涵。

关键词:文博资源;资源活化;资源转化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经过漫长的历史,通过历史典籍、古玩器具、书法字画等方式保留下来。这些文博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一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有助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国外的外来文化,也在不断的冲击国民的思想,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博资源的发展,有利于文博资源的活化,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加民族自信心。资源的整合也是文博资源活化的另一途径,通过资源整合,可以赋予传统文博资源在新时代的内涵。

一、文博资源转化为德育教育资源

文化教育是文博资源活化的途径之一,文博场所可以向学校提供传统文化的的教学场所,将文博场所中的陈列资源变为教育资源。在中小学的教学目标中重点强调了以下几个内容:教学需要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区;教学资源需要利用身边各种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学习课程与学习空间不应该只局限在学校与课堂,延伸教学的空间,增加学生文化认同能力,将教学空间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目前,学校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教学的方式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缺失,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文博场所为学生们提供可以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学场所,将陈列资源转化为学生的教学资源,与学校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结合,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将文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对人的智力成熟进行循序渐进开发。在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分学段有序推进”的策略,这一策略可以帮助文博场所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作用,《纲要》中明确划分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这五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内容,文博场所根据这样的要求,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优秀文化宣传教育的内容,指导学生们更好的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加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但是目前为止,文博资源的教育相对单一、知识展列相对单一,不能满足传统文化的教学需求,因此,利用“分学段有序推进”加快文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具体原因如下:

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内容较为庞杂,在文博资源活化的过程中,文博场所的工作人员对宣传的内容不清楚,教师对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讲授的内容不清楚,因此利用“分学段有序推进”分析不同阶段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讲授,文博场所的工作人员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讲解,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而且提高了文化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学生们由于社会阅历、年龄差异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文博场所在接待学校学生时,以往文博场所的做法是按照固定的程序,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但是这种作法是错误的。例如:文博场所开展书法绘画课,针对年龄段较高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思维认知能力,能够完成教学的目的,但是针对年龄教学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书画课上不能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没有达到教学的目标。“分学段有序推进”的策略帮助文博场所合理的安排实践课程,年量较小的,可以以朗读传统经典位置,中等年龄的可以开设传统的礼仪课、书法课。大学阶段的学生,文博场所需要安排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场所内的展列物品,使学生们了解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文博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

文博资源活化,主要指的是将静态的陈列资源变为适当的其他资源,例如:教育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同问对文博资源的分析与挖掘,构建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文博资源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文博资源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对文博资源活化也越来越重视,文博场所的文博资源必须转变其静态资源的定位,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研究文博资源,可以传播知识、挖掘出正确的信仰、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进步。使文博资源向社会资源转变,首先需要打破文博藏品是静态的观念,以文博藏品为核心,深刻的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藏品所处朝代的历史信息、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美术工艺等,这些社会资源。并且,古为今用讲解藏品所处年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体现。例如:睡虎地秦简不仅仅是一个藏品,而是一个时代法律价值的体现,其中部分法律条文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借鉴的价值。

三、文博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扬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方开放的程度逐渐的增加,城市化的发展逐步的加快。这样的背景下,为我国文博资源的保护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城市中的历史以及隶属于文博资源的一部分,对文博资源的处理方式需要考虑长远利益与局部利益,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而保护,应该使历史文化以及成为城市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在文博资源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调动城市市民的积极性,使市民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参与到文博资源的保护过程中。以南京市为例:在南京市明城墙的城墙砖的回收工作中,由于政府大力宣传城墙砖对南京市重要的历史意义,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市民们逐渐重视明城墙的重要作用,每个市民都认为自己肩负责任,在行动上保护文博资源,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目前为止,收集的明城墙墙砖已过百万,在收集城墙砖的工作中,南京市的市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需要对文博资源进行整合,转化文博资源的使用方式,将文博资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文博资源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优化文博资源,可以使文博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总结:综上所述,整合文博资源,可有效的促进传统文化的宣传。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我国逐渐的被重视,文博资源作为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文博资源优化整合,促使其转化为和会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将其融入到生活中,并发扬光大,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嘉.一场穿越古今的体验——基于历史文博视角的社会实践体验课程[J].江苏教育研究,2018(11):16-19.

[2]薛帅.文博界代表委员:盘活博物馆资源,让文物大声“说话”[N].中国文化报,2018-03-10(002).

[3]陆德洛.整合资源,共谋发展——以南京市文博工作为例[J].大众文艺,2017(17):44-45.

[4]姚永辉.文博资源的“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改革推广新思路[J].基础教育,2017,14(02):40-47.

[5]张迎.文博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4.

[6]周睿.针对文博旅游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探索——以张大千文博资源为例[J].装饰,2013(04):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