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

黄文

黄文

阳春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5296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水土保持工作对于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文章梳理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为有效的含水土保持以及生态建设工作做理论指导。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水生态文明;水情教育

前言

随着经济的推进,水土生态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环境和发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各种场合的大型研讨会中,水土生态环境和发展多次的被提及。为了切实提高水土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相关部门和普通群众应该在当前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明确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调查水土资源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水是保护环境,消除贫困和饥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确保拥有可持续的优质供水和良好的水环境,应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护和使用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属于人类社会文明的范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素,是生态文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水生态文明,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2.1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经济增长依然没有突破“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节约和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水土资源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头号的环境问题,只有重视和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落到实处。

2.2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

重视水土保持在实现水生态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各流域要突出维护河流可持续利用,确定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控制性指标,包括控制断面生态基流、湖泊最低控制水位等,通过实施生态调度,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环境需水要求。水土保持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水生态文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当前要以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为核心,着力加强保护和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强化水土流失监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积极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而掌握当前水土流失状况,研究水土流失危害,探索新世纪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

三、目前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大流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干扰强烈,水土资源开发过度的现象。受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水资源量持续减少,水污染日益严重,河流连通性遭到破坏,水生态系统受到的危害越来越大,湿地尤其是江河入海口淡水湿地退化严重,土著鱼类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水生态系统恶化,生态功能退化。

3.1土地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生态系统的综合考虑不够

土地是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高度综合的生态系统。土壤流失会向水体输送污染物,进而影响水生态系统。在做水土流失的预测和危害时,做水土流失的影响范围评价时,常常会忽略对水系统和土地生态系统的累计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沿海(河、库)岸防护林的设计就是要考虑水、土地和植物的综合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效果。水源保护区的水源保护林建设既是为了涵养水源,又是为了减少土壤流失和土地沙化。

3.2水土保持与水土资源的利用结合不够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或者植物措施减少了多少水土资源的损耗或新增了多少可利用的水土资源未有充分的计算;对荒地或弃渣场植被恢复的面积未充分考虑它的新增土地利用。

四、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4.1加强监督执法,强化保护

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①自然因素;②人为因素。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坚持保护为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应以此为契机,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开发中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

4.2发挥生态修复作用,恢复地表植被

我国水土流失区最大的生态问题是植被缺乏。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建设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尊重自然,把握规律,注重保护原生态、原地貌植被,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从源头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因此,遵循自然规律,针对不同植被类型区的气候特点,按照不同区域、不同部位的水资源状况,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条件,量水而行地发展植被。注重和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促进植被大面积恢复,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途径。

4.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相关政策内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突破,可拓宽水土流失预防和建设资金渠道,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增强全社会特别是生产单位的水土保持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4.4加强科技支撑,推广典型经验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推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应用。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是体现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要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生产实际,充分发挥科研成果的支撑作用。此外,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建设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快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教学、示范、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水情教育

为了更好地引导公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①要做的就是加强水情教育,让公众明晓我国水土保持现状,以及近年来在水土保持领域取得的成就。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领导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水道德观念,凝聚公众爱水、惜水、亲水、护水的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重视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的良好氛围。②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形成人人参与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③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创新水土保持的社会管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六、结语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水土流失采取措施进行防护和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人类保护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手段,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郑毅.水土保持问题与研究[J].北京农业.2014(03)

[2]田志红.浅谈城市水土保持的对策与建议[J].太原科技.2010(01)

[3]赵俊喜.浅谈城市水土保持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

[4]赵佳良,李江,王传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

[5]常艳.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作用研究[J].北方环境.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