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宽窄行栽培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水稻宽窄行栽培要点

丛福有

水稻宽窄行栽培,即窄行距与宽行距间隔栽培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该栽培法具有植株群体分布合理,通风透光性能好,光合作用率高等优点,因此单产水平较高,一般比常规旱育稀植增产10-15%,所以很受广大稻农的欢迎。其技术环节如下:

一、旱育苗的技术

1、播种管理水稻种子播量过大,苗势细长柔弱,分蘖能力差,抗逆能力差,以感染立枯病、苗瘟等苗期病害,严重影响秧苗质量。播量过小,虽然苗壮,分蘖力强,抗逆性强,不易感染病害,但不能盘根(尽管秧苗根系发达),将来移栽播秧时,秧苗已散落(俗称“散花”),不但插秧费时费工,而且还易散失秧苗,造成浪费。在2003年笔者亲自主持的水稻宽窄行栽培试验项目中,将播量定在了平方米0.45公斤(折干种子),4月20日播种,5月25日插秧,秧龄35天,结果插秧前的秧苗不但苗壮,苗床上的分蘖平均达1.5个,没有感病,而且根系发达,盘根能力强,不散花。所以,科学合理的播量,应以平方米0.4-0.5公斤为宜,(折干种子)。

2、温度管理播后苗前,棚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为宜,以利种子早出苗,出齐苗。为保证温度,可在播种后苗床上覆一层地膜,待苗出齐后撤去。出苗后至1叶1心期,棚内温度降至25-28℃;2叶1心期以后,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并加以水份控制),并适当揭膜通风,防止秧苗疯长,保障空气流通。起秧前7天左右,应将棚膜全部揭开进行秧苗素质锻炼,以适应外界自然环境。

3、水分管理苗床水分始终以土壤潮润不干为宜。因为旱育苗的目的之一,在于水稻苗在受到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增加土壤氧气含量,促使水稻根系发达,长势茁壮,这对于本田移栽秧苗迅速返青,促进有效分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起秧前一天,应浇透水。

二、田间管理技术

1、严格整地一般地、苗床上即分蘖的秧苗,由于分蘖节位低,在插秧时必须要保证分蘖节位于泥土之上,否则,这部分分蘖的成穗增产作业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稻田一定要平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层分布均匀,从而保证插秧质量。

2、插秧规格水稻宽窄行栽培一般由两窄行与一宽行间隔栽培,四窄行与一宽行间隔栽培两种方法。数年来的实践证明,四窄行与一宽行栽培具有土地使用率高,植株群体发布合理,整体光合作用率高的特点,是最理想的栽培模式。

栽培规格为:分蘖能力一般的品种,如富士光,可适当缩短株行距,窄行的行株距为7×4寸,宽行的行株距为10×4寸;分蘖能力较强的品种,如系选1号,可适当将行株距放宽,窄行的行株距为8×5寸,宽行的行株距为10×5寸。

3、水层管理水稻定苗返青后,应本着浅水灌溉的原则。因为深水灌溉,温度提升慢,光线通透性差,不利于水稻正常分蘖。所以,在水稻有效分蘖期间宜浅灌,最好是本着“寸水不露泥”的原则。有效分蘖结束前后(大约在7月中旬),应深水灌溉(建立10-15cm的水层),控制无效分蘖。另外,在水稻生育期间如遇低温等逆境条件,可适当深水灌溉护苗,特别是水稻生长中期(即幼穗开始形成到抽穗的伸长期)尤应注意。

如果土壤通透性较差,可在水稻抽穗前晒田(约为5天左右),以增加土壤氧气,排出有毒气体,增强根系活力。晒田后恢复浅水,保证抽穗整齐。

水稻生育后期,可采用间歇性灌溉,乳熟期采用干干湿湿的灌水方法,黄熟期自然落干。

4、科学施肥

1底肥水整地时,先排成花达水,然后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20-150公斤,尿素60-70公斤(总施氮量的30%),硫酸钾45-50公斤(总施钾量的60%左右)。注意,如果是砂壤土地应酌减底肥用量,增加分蘖肥次数和用量。

2追肥在秧苗返青后1周左右,追施分蘖肥。肥量为每公顷追施尿素60-70公斤(总施氮量的30%)。在追肥时,要建立水层,然后追肥,使肥溶于水中。防止串灌和排水,待肥水渗入后,再正常灌水,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水稻进入生长中期(即幼穗开始形成到抽穗的伸长期),该时期需要大量的无机养分,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时期,是细胞分蘖和新陈代谢旺盛时期,必须及时补充氮素。追肥时间在抽穗前20天左右,公顷施尿素40公斤左右(即总施氮量的20%),硫酸钾30-40公斤。

(作者单位:161300黑龙江省讷河市讷南镇农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