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大蒜配方外治妙用

/ 1

运用大蒜配方外治妙用

夏小健黄庆亮

夏小健黄庆亮(安徽马鞍山市中医院内病外治科243021)

我院中医内病外治,在几届领导的关怀下,始创于1990年,黄庆亮老师已从事中医内病外治临床研究至今20余载,擅长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慢支、哮喘”等病,已有12000余名患者进行了治疗,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以来,常遇大蒜配方外用治疗,每获疗效。

蒜:有紫皮、白皮之分,又名荤菜,为百合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凉拌、食用调滋纳味佳品外,它还能入药,除腥膻之气,可解鱼蟹虾之毒。中医认为:大蒜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具有健胃利水,行气消滞,解毒散肿,止血止泻,祛寒湿痰,通经走窍之功效,大蒜除了内服治病外,外用也能疗疾。现介绍如下:

1治疗咳嗽:大蒜2头,捣烂如泥,与苦杏仁、香白芷、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末各适量调成饼状,再加入麝香仁少许,敷贴于双足底涌泉穴上,外用麝香壮骨膏固定,每晚临睡前,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5—30分钟后,再敷足心处,次日起床时揭去,大部分患者只敷贴1—3次,不论风寒、风热、燥咳及小儿百日咳均获满意效果。或以贴药区出现足心有较强的刺激,灼热痛感时,即可揭去,一般7—10天可愈,连贴2周可巩固疗效。

2治疗感冒头痛:独头蒜捣烂挤汁,加蒸馏水10倍量和匀滴鼻孔,每日数次,疗效显著。

3治疗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紫皮独头蒜30—50克,莱菔子10克,鸡内金10克,真阿魏3克,共研为糊状,敷贴于脐部,外用麝香壮骨膏或无纺布固定,每晚临睡前敷贴治疗1次,次日晨起时揭去,连贴5—7次为1疗程,疗效可靠。

4治疗黄疸:紫皮独头蒜汁与酢浆草、龙胆草、苦丁香、虎杖、生山栀、大黄、茵陈、冰片、红糖各等份,再加入麝香少许和匀,敷贴于上肢肩臂三角肌上端皮肤上(相当于臂臑穴),左右臂交替敷贴,外用无纺布固定,一般敷贴12—36小时取下,如皮肤出现水泡时,可用75%酒精棉局部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出黄水泡中的液体,可涂红霉素眼膏或1%的龙胆紫,3—5天贴药区可愈。一般敷贴3—5周,可减轻或肝功能恢复正常。

5治疗慢性肠炎:紫皮独头蒜汁与马齿苋30克,肉桂6克,吴茱萸6克,公丁香6克,炮姜6克,白胡椒3克共研末,调成膏状,敷贴脐中,外用麝香壮骨膏或无纺布固定,每晚临睡前敷贴治疗1次,次日晨起时取下,连续敷贴治疗5—7次为1疗程,一般2—3疗程好转或可愈。

6治疗脚气、湿廯:紫皮独头蒜汁50毫升,镇江陈醋500毫升和匀,每次浸泡15—20分钟,日3次,连续使用3—5天好转或可愈。

7治疗皮肤瘙痒:大蒜汁100毫升,与苦参、蛇床子、马齿苋末各15克,冰片5克加镇江陈醋500毫升,氮酮3毫升和匀,装瓶浸泡72小时可用,每日外涂3次,痒止可愈。

8治疗肝硬化腹水:紫皮独头蒜汁与阿魏6克,生甘遂20克,土狗子、生元胡、生芫花、桑白皮、大戟、葶苈子末各15克,加红糖或蜂蜜调成膏状,再加入麝香仁少许和匀,敷贴于神阙穴位上,13—36小时跟换1次,连续敷贴2—3周,疗效显著。

9治疗痈肿:紫皮独头大蒜横切片,约0.3厘米厚,取1—3片贴于患处顶部,再用艾条点燃置于蒜片上,在灸的过程中,有灼热痛感时,可随时移动蒜片,以能忍受为度,每次可换蒜片,一般灸治1—2次可愈。

10治疗鸡眼:独头蒜1枚,与花椒5克、鸦胆子仁5克、白芷10克、葱白一段,上药共捣烂如泥,敷贴病变部位上,外用麝香止痛膏固定,24小时更换1次,2—3天使鸡眼部开始变黑,逐渐脱落,最多1周即可全脱落,一般1—3次可愈。

以上中医敷贴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疾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根据病情需要可建议住院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超.内病外治是中医特色[J].中医外治杂志.2003(03).

[2]孙天存.内病外治是中医发展的一个方面[J].河北中医.1994(04).

[3]庞国明.内病外治临床心得[J].中医外治杂志.2002(04).

[4]张影,王文武.小议中医外治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1(08).

[5]高树彬,纪会芳,王志如.对中医内病外治的思考[J].中医药通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