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效果观察

谢建丰

邵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的探究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并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邵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100例支气管扩张并大咯血的患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组的办法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对照组(A组)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比较AB两组间咯血症状完全停止消失的时间(天数)、以及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观察组(B组)患者咯血症状完全停止消失的时间(3.24±1.02d)明显少于对照组(8.97±2.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采取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其止血的疗效十分显著,明显缩短止血时间,未明显增加内科保守治疗外的不良反应,值得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支气管扩张大咯血;常规内科药物治疗

支气管扩张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三大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在咯血患者中,虽然发生大咯血的几率较低,但易导致气道内血凝块形成堵塞气管窒息、失血性休克等危及生命,具有致死率高、发病快等特点,严重危害了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内科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无效后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但药物治疗疗效欠佳,外科手术风险高,创伤大,治疗费用高。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治疗费用。现对我院100例支气管扩张并大咯血患者采用常规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基础上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邵阳市中心医院100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观察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

观察组中,有32例男性患者占总例数的64%(32/50),女性患者占总例数的36%(18/50),年龄在22-79岁之间,平均年龄(50.59±2.16)岁,病程在5个月-5年之间,平均病程(2.75±1.33)年。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23-79岁之间,平均年龄(51.02±2.46)岁,病程在6个月-5年之间,平均病程(2.97±2.33)年。

2组患者在各项基本资料中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即积极抗感染、化痰、维持水电质酸碱平衡等治疗,止血药物使用口服肾上腺色腙片、云南白药、裸花紫珠片,静脉注射蛇毒血凝酶1uQ12h-Q8h,静滴止血敏0.5Bid,垂体后叶素6u+生理盐水20ml缓慢静注,继之垂体后叶素24u+生理盐水250ml以20-30ml/h维持静滴,必要时可增大剂量至50-60ml/h,如患者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史,则采取静脉滴注酚妥拉明注射液10mg与250ml的5%葡萄糖溶液维持扩血管降低肺血管压力减少出血)。

观察组采取以上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于术前对患者采取胸部高分辨CT、血常规、生化和凝血功能等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消毒铺巾后,利多卡因局麻,穿刺右股动脉,入猪尾导管于主动脉造影,再以Cobra、RLG导管仔细寻找支气管动脉及其邻近其他动脉,使用低浓度非离子对比剂碘佛醇经冒烟证实后,再进行造影检查,出血的靶血管一般显示为局部造影剂渗出、血管明显增粗、紊乱、迂曲、聚集成团等多种影像学表现,确定了病变出血靶血管后,要对它的管腔直径、所经过的路径、同周围血管的关系仔细观察辨认清楚[2]。将导管头端进行固定,再以2.8F微导管超选至支气管动脉开口以远,以规避脊髓动脉及正常的肋间动脉,用PVA-300um颗粒混合造影剂对病变部位的靶血管由远而近依次进行栓塞。复查造影,如表现为支气管动脉未再显影以及异常染色消失,则认定为栓塞治疗成功。反之,应再次采取栓塞治疗。栓塞治疗过程中,需密观患者生命体征及肢体感觉和运动,避免血管损伤穿孔夹层、导管折断或打结、静脉血栓、肺栓塞、局部血肿、全身出血、脊髓动脉栓塞脊髓损伤等情况的发生。术毕,退管拔鞘,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嘱禁食禁饮8h,预防胰腺炎,右下肢制动12h,卧床休息24h,注意右下肢血运、伤口渗血情况。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咯血症状消失时间。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率(%)表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用卡方进行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c±S)表示两组患者咯血症状消失时间,用t进行检验(用SPSS20.0软件处理),当2组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对比有明显的差别时,用P值小于0.05表示。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咯血症状完全停止消失时间

观察组(B组)患者咯血症状完全停止消失的时间(3.24±1.02d)明显少于对照组(8.97±2.33d)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咯血是指患者喉部以下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组织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咯出,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及二尖瓣狭窄等心血管疾病,其他少见的如白血病、ITP、血友病等血液病,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SLE等风湿性疾病也可导致咯血。少量咯血常表现为痰中带血,大量咯血,则表现为血液自口鼻涌出,部分形成凝血块,可堵塞气道,发生窒息死亡。当患者24h咯血量超过500ml或一次咯血大于100ml则称为大咯血。支气管扩张症易导致大咯血且易反复发作,其原因是支气管扩张部位的小动脉被侵蚀损伤及炎症增生的血管破裂,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能直接对被侵蚀破裂的血管栓塞迅速止血。

在本次研究中,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所选用的栓塞剂为PVA-300um颗粒,不宜使用明胶海绵,明胶海绵是一种易溶解的栓塞剂,若采取明胶海绵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并发症多,患者咯血症状易反复加重,而PVA-300um颗粒是永久栓塞剂,能通过将末梢动脉完全栓塞,而有效降低患者病灶附近侧支的形成概率[3],且PVA-300um颗粒直径明显大于脊髓动脉内径,能有效防止脊髓动脉栓塞的发生。因此,在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治疗中采取PVA-300um颗粒作为栓塞剂,能够安全有效的使病变位置完全止血或出血明显减少。而常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安络血、止血敏作用于毛细管壁减轻血管通透性,蛇毒血凝酶作用于凝血因子促进凝血,垂体后叶素收缩毛细血管、肺小动脉,酚妥拉明扩张血管,降低肺动静脉压,减少肺血流,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等促进止血,其止血疗效有限,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具有疗效差、疗程长、复发率高等特点,患者治疗费用反而得不到有效的节省。而外科手术治疗只能适用于支气管扩张部位局限、内科治疗无效而反复发作咯血的部分患者,适应症范围少,且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要求较高,禁忌症多,风险高,创伤大,手术费用高。故此,支气管扩张并大咯血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咯血的现象,且该种手术主要是在患者病变部位血管内直接注入栓塞剂堵塞血管,从而迅速达到止血的目的,创伤少,疗效高,能明显缩短患者的病程,适应症广,即使双肺弥漫性病变有手术禁忌者也适用,同时因栓塞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有病变但暂未出血的相应靶血管亦进行了栓塞,患者再出血的风险明显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B组)患者咯血症状完全停止消失的时间(3.24±1.02d)明显少于对照组(8.97±2.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针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能够使患者咯血症状更快消失,其止血效果十分显著确切,明显优于常规内科药物保守治疗,而不明显增加患者不良反应,与外科手术比较,创伤小,风险低,费用低,适应症广,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淼,柳毅,黄芸等.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264-267.

[2]杨帆,何杰,代文静等.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6,9(3):311-312.

[3]张燕.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术后护理与疗效[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8):2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