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预防腹部术后腹胀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预防腹部术后腹胀的临床应用

周晓慧

(江苏省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江苏苏州215300)

摘要:目的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预防腹部术后腹胀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70例腹部手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除了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外,给予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按照早期活动计划落实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排时间比对照组早,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可以在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促进肛门排气、预防腹胀的发生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中药足浴;腹部术后;腹胀;

腹胀是腹部术后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腹部手术后由于解剖结构的改变、手术创伤以及麻醉等原因,使机体的部分神经支配阻断、胃肠神经激素分泌改变和水电解质紊乱,导致患者肠蠕动功能受到抑制,而引起腹胀[1]。临床中常为患者采取早期床上活动、制定早期下床活动计划等方法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但由于个体差异等因素,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腹胀现象。为了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腹胀发生,促进早排气,减少术后因腹胀引发切口裂开、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我科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的方法预防腹部术后腹胀,具有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05月我院腹部手术的术后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男性16例,女性例19例,阑尾炎切除术23例,胆囊切除术11例,上消化道穿孔1例,平均年龄40.5岁;观察组35例,男性17例,女性18例,阑尾炎切除术25例,胆囊切除术8例,上消化道穿孔2例,平均年龄41.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均按照术后早期活动计划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最后观察2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发生率的情况。

1.2.1足浴:采用自制的中药足浴方,药物组成:炒莱菔子9g、生大黄后下12g、黄柏6g、厚朴12g、当归12g、陈皮9g、枳实9g、半夏9g、黄芩9g、黄连3g、生甘草6g、桃仁12g等,在本院煎药室制成的浓缩液,一次性塑料袋包装,每袋200ml,科室设有中药治疗室,配备足浴桶,套上一次性药浴袋(一人一用),将药液倒入装有热水的足浴木桶内,混合后足浴液温度保持40-45℃左右,嘱患者将双足放入足浴桶内的浸泡液中泡洗。遵医嘱泡洗,浸泡30分钟。观察室温、药液温度是否合适,定时测药温,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告知患者饮用温开水300~500ml,以补充体液及增加血容量以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泡洗完毕擦干双足,用干毛巾包裹双足。

1.2.2穴位贴敷:①首先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病情,治疗,当前的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伴随症状,粘贴局部皮肤情况。病人的心理状态、文化层次、合作程度,解释操作目的。室温、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遮挡等。②护士洗手、戴口罩,核对、确认病人,取适宜体位,暴露粘贴部位并保暖,适当遮挡病人。③备皮:用备皮刀去除穴位周围处毛发,必要时松节油消毒肚脐。用温水纱布擦拭穴位处皮肤,待干。④选取神阙穴和足三里穴位,将穴位敷贴粘贴已选取的穴位处,按揉5秒。观察:有无局部皮肤不适及全身反应,并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⑤取贴:一手揭起敷贴一角,另一手拇指或食指轻压皮肤,揭开后,观察敷贴穴位皮肤的颜色,有无红肿及破溃,询问病人有无不适反应。协助病人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终末处理,记录。术后患者1贴/d,术后第1-5天为一个疗程。此项护理操作的注意事项:遵医嘱执行穴位敷贴,敷贴部位每24小时更换一次。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尤其要取得病人的信任,消除紧张情绪,掌握好适应征。对医用橡皮胶过敏者慎用,创伤性皮肤、孕妇禁用,出现过敏停用。

1.3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并比较两组腹部手术后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患者及家属的代诉为主;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腹胀评价标准[2]:患者无腹部、胃部不适感,为无腹胀;患者腹部、胃部存在轻度胀气,但无严重不适感,为轻度腹胀;患者有恶心症状,腹胀严重,持续时间超过36h,则为重度腹胀。腹胀发生率=轻度腹胀占比+重度腹胀占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数据软件包SPSS21.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均数±表示,腹胀发生率以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腹胀发生率为11.4%(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临床及试验研究表明,刺激穴位可特异性地对相应脏腑器官产生调治效应[3]。穴位贴敷是采用穴位敷贴粘贴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神阙穴为任脉之重要之位,具有健运脾胃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刺激足三里可调通腑气,行气导滞,从而促进胃肠蠕动[4]其次也可以通过药物的刺激,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便意和改善排便困难,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所以本研究中选取了神阙穴和足三里进行了穴位贴敷操作。中医认为,腹胀乃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与脾胃肝等脏腑密切相关[5]。我科使用的足浴液成分有炒莱菔子、生大黄后下、黄柏、厚朴、当归、陈皮、枳实、半夏、黄芩、黄连、生甘草、桃仁等。具有行气消积、健脾益气、、通腑散瘀、养阴益气、润肠通便,促使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作用,中药足浴是中医传统外治方法之一,我科使用上述中药足浴液进行足浴治疗,通过药物作用和水的温热效应,达到清洁足部,改善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脏腑功能,使麻痹的胃肠恢复蠕动,促进排气的作用,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我科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可以在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促进肛门排气排便、预防腹胀的发生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操作简便有效、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魏仙凤.四磨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结合杂志,2002,12(2):114.

[2]程义莲,吴艳芝.中药足浴疗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功能性腹胀的疗效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3,10(8):41-42.

[3]刘清国,胡玲.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9.

[4]黄华勇.腹部手术后腹胀预防和解除方法的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6):3266-3268.

[5]肖振辉.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