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

彭凤兰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当前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现状,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法调整以及护理技能实训等来提高其职业能力。结果:通过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实践学习,学生在护理技能上得以显著提升。结论:在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培养实践对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此其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当前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具有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1]。职业能力注重的是对学生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以及常规知识的掌握,而关键能力突出的是学生运用理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处理手段是否科学和规范化。针对护理专业教学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结合实践来提高其综合技能意义重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了我院2014年护理专业在校学生433人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法调整以及护理技能实训等来提高其职业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2.1课程调整设置

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做出合理调整。应对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要求,护理专业教学中需要构建起对应的课程体系,其中将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而培养高职护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多元化的举措和课程来促使在职护生的人格完善和道德提升[2]。

1.2.2实施项目教学法

在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过程当中,涉及到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体系,针对系统化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讨论学习能力,通过不同的项目小组、项目部门来集中讨论、沟通相关问题,进而积极的发挥各个小组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内成员可设置组内的目标和任务,进而根据目标和任务主动的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这对于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生尊重同行、团结互助的观念,为其将来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和研究护理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3-5]。

1.2.3护理技能实训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结合。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来促进知识的应用,对此在课程教学当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如案例引入、情景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等,真正让学生融入到实际问题当中,培养起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集中分析和解决,并在实践教学中树立学生的职业观。

1.2.4改变考核与评价方式

考核与评价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教学成果,推动教学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对此,在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核与评价性制度。在年终的考核过程中对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行评估分析,同时将平时成绩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在护理实践考核当中,要根据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除了学生的考核之外,还需要加强教师的考核与管理,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来系统的、全面的把握教学质量成果,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考察学生是否能有目的、系统地思考和逻辑地解决问题,客观地评价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6]。

1.2.5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

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积极的参与各项时间活动,通过时间获得来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定期的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医院或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以及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掌握当前护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参与程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而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实践中暴露的问题来进行自我调整与知识体系优化完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2讨论

从当前职业教学现状来看,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对此职业院校需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前至职业院校学生的在校期间,进而建立起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为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人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

针对高职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学校、学生以及社会组织等出发,构建起相互协调作用的教学机制,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完善,从而有效改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着手从课程设置、教材组织、考试评价以及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将其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最终促进人才培养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甄凯玉.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J].理工高教研究,2003(6):115.

[2]范莉莉,刘宝玲.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状况[J].中国高职医学教育,2008,(9):60-69.

[3]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0):36—39.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5—10.

[5]龙山青,范超.浅议汽运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1,216(8):177-179.

[6]温世浩.1998-2008年美国注册护士教育的趋势[J].复旦教育论坛,2006(3):9(8):100-101.

作者简介:彭凤兰(1971.10——),女,湖南临澧人,就职于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