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霉素的药动学药效学特性与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磷霉素的药动学药效学特性与临床应用

王琴陈剑云(通讯作者)

福建省南平市解放军第92医院药械科(南平353001)

【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6)04

【摘要】目的:总结性分析磷霉素的药动学药效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结合实验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磷霉素的药动学特性、药效学特性、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磷霉素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酶稳定性好、渗透性强、无交叉耐药性等诸多特点,且安全性较高,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能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结论:磷霉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对于轻中度感染,可给予单独给药,严重感染则需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结合患者病理和生理状况,制定最佳药物治疗方案。

【关键词】抗菌药物;磷霉素;特性;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抗生素滥用问题也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磷霉素(Fosfomycin)是一种由人工合成方法获取的抗菌药物,其化学结构较为独特,目前常用剂型有片剂、颗粒剂和注射剂,现结合临床用药实践,对该类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特性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药动学与药效学特性分析

1.1药动学

磷霉素是从Fradicle链霉素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抗生素,其分子式为C3H7O4P,化学结构较为简单,该类抗菌药物并不会与血浆蛋白结合,进入体内后可广泛分布在各组织中,其中以肾组织药物浓度最高,相关实验证实,该类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脑组织出现炎症时血药浓度可达到同时期的50%以上。以目前最为常用的磷霉素钙胶囊为例,口服用药后30%以上可自胃肠道吸收,不同剂量血药浓度峰值不同,其中0.5g、1.0g和2.0g口服后3h左右可达到血药峰值,分别为3.5μg/ml、5.3μg/ml和7.0μg/ml,其优点在于血药浓度较为稳定,药效吸收不会受到食物影响[1]。该类药物注射剂型为磷霉素钠,肌注或静注起效较快,以肌注为例,1h后便能够达到血药峰值,0.5g和1.0g肌注后血药峰浓度分别为28μg/ml、46μg/ml。

1.2药效学

磷霉素药效学特性体现为抗菌谱广、渗透性强,体内抗菌活性高和保护性好等,该类抗生素对葡萄球菌属、沙雷菌属、大肠杆菌等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且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时会产生较差耐药性,进入体内后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早期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磷霉素在体内可用于多种部位感染,且能够同时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为机体不同部位感染提供药物选择,由于其在体内稳定性较好,基本上不会出现耐酶性或细菌耐药性。最新实验研究显示,磷霉素对人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均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可有效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对机体的损害较小[2]。

2临床应用情况分析

2.1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磷霉素的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可,目前常用药物分别磷霉素钙胶囊和注射用磷霉素钠两种,前者主要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和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后者则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感染等,在败血症、腹膜炎等重症感染联合用药治疗中较常应用。基于磷霉素的药动学药效学特性,该类药物还可用于软组织感染、眼部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的预防感染。以本院会诊治疗的1例病例为例,男性,主诉为上唇部肿胀,诊断为上唇痈并发感染,最初应用头孢噻肟和青霉素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脓液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调整用药方案,改为氯唑西林联合磷霉素钠联合治疗,用药3d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唇部肿胀消退,1周后感染病灶愈合,各项常规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

2.2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随着磷霉素在临床的推广应用,也开始出现与之相关的不良反应报道,主要为恶心、腹泻等轻度胃肠反应,通常情况下不会影响到继续治疗,但是该类药物也有明显的禁忌,其中口服用药磷霉素钙胶囊因仅部分吸收,主要适用于轻症感染,且大量使用时有必要定期检测肝功能情况。结合以往临床用药经验,用于治疗金葡萄菌感染,与红霉素等联合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多以体外联合药敏测定结果为参考,由于其体外抗菌活性较差,适当加入少量葡萄糖-6-硫酸盐,能够增加药效,在治疗较为严重感染时,建议与氨基糖苷、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联合应用,以便更好地发挥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3]。再有就是对体内电解质的影响,对于高血压以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临床建议慎用。

3小结

综上所述,磷霉素抗菌作用特点突出,根据其在体内血药浓度情况,优选给药方案,可进一步提高该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减少其对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个体用药的合理化和规范化,使磷霉素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参考文献】

[1]汤韧,高艳,范燕.97例注射用磷霉素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3,14(9):560-562.

[2]冯功,顾觉奋.磷霉素及其联合用药与国内外生产及市场动态[J].抗感染药学,2014,10(1):15-18.

[3]范燕,王睿.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J].中国药物警戒,2012,17(9):5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