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落枕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针灸治疗落枕的临床体会

温彦翠1郝榆霞2李珍1

1北京顺义区医院2兵器工业北京北方医院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6)04

摘要落枕是一种以颈部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便为主要表现的颈部急性软组织损伤,针灸治疗应依据针灸经脉经筋理论,疏通经脉,行气活血,舒筋缓急,祛风散寒。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浅谈针灸治疗落枕的体会。

关键词落枕针灸疗法经脉经筋

落枕是针灸推拿临床的常见病,四季均可发生,主要由项部肌肉、关节等软组织感受风寒湿邪或长时间静力性牵拉而发生损伤所致。主要临床表现是睡卧后出现颈项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

落枕一般多在晨起时,感一侧颈项强痛,颈部活动时明显,而影响头颈活动,疼痛可向同侧肩背及上肢扩散或向头顶、头颞部放散。检查时,患侧常有局部肌肉僵硬、高张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及肩胛提肌、斜角肌等处压痛。

其病因认为与枕头高低不当、感受风寒有关,但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与颈椎慢性退变有关,颈椎间盘退变导致颈椎轻度失稳,从而容易出现颈椎关节的静力性损伤及周围肌肉的代偿,而枕头高低不当和感受风寒是落枕的诱因。寒主收引,经筋挛急,寒侵经脉,气血凝滞,故见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经脉不通,故见颈痛放散于头枕或肩臂。

本文主要从经脉、经筋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疗落枕的体会。

一、从经络方面论治落枕

中医认为,落枕多由风寒侵袭颈部,引发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治疗应祛风散寒、疏通经脉,经脉通气血和而痛止。临床治疗往往针刺、拔罐、艾灸并用。

针刺治疗时多选取局部及远端穴位进行配伍,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经络辩证是针刺治疗的基础,何经不通是针刺通经脉需要回答的问题。

落枕多出现后项部或侧项部疼痛、转动不利。按照经脉循行部位,后项部为太阳经所过或是督脉所过,侧项部是少阳经所过。因此,痛在项背,头部俯仰受限,项背部压痛明显者病变以督脉、太阳为主;痛在颈肩,颈部不能左右回顾和向两侧侧斜,颈的侧部压痛明显病变以少阳为主[1]。

临床中,单单督脉病者较少,后颈部疼痛或者压痛明显者,病往往在太阳经。太阳经有手足之分,手太阳经的落枕症状多在颈项部后外侧,并牵涉肩胛部、上臂后侧;而足太阳多循后项部正中部位,可牵扯后枕部,或项背部。在头项肩背经络诊查后,要确定是以上两经哪条经的病变,再进行经脉局部及远端的穴位选择。《证治准绳》曰:“内经刺灸颈项痛有二,其一取手足太阳经治项后痛,经云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项如拔,视虚盛寒热,陷下取之;又云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又云大风项颈痛刺风府;又云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依据经脉辨证进行远端选穴,针刺远端穴位对于落枕的效果可谓神奇。后溪穴是太阳经落枕的首选,后溪属于手太阳经,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针之可疏通项背部经气。束骨属足太阳经,与后溪穴手足上下相应。《铜人》曰:“束骨主目眩项不可回顾”,也是治疗落枕的有效穴位。病及太阳项背部通常取天柱、肩外俞,向肩胛区放散可加天宗、秉风。

病少阳经的落枕主要是项侧部疼痛和明显压痛。足少阳经不通多表现为风池穴至肩井穴一线疼痛,颈部转侧不利,颈痛连及头顶或连及肩井;而手少阳以颈部更靠侧方的疼痛及压痛为主,疼痛连及头颞及耳部。远端选穴上肢可取外关、落枕,下肢可取悬钟、阳陵泉。颈肩局部可取风池、肩井。

《证治准绳》曰:“内经刺灸颈项痛有二”,“其二足手阳明治颈前痛”。上肢合谷穴、手三里对于颈椎下段疼痛及颈痛连及阳明经的疼痛效果良好。

落枕时颈项局部穴位可以选取,如颈枕部的风池、风府、哑门、天柱,项背部的穴位大椎、定喘、肩井,以及颈夹脊。颈侧的手太阳、手少阳的天窗、天牖穴对于落枕效果尤佳,可在经脉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取。《针灸资生经》曰:“天牖治颈项不得顾”。临床上,颈项部阿是穴针刺对落枕的疼痛与功能活动受限都有效果,需要认真查找。

灸法可温经通脉,疏通经络,调和经气,消除疼痛。拔罐更擅长祛风散寒,可于针灸治疗后施行。

二、从经筋论治落枕

颈部由筋骨连接而成,落枕时颈部经筋挛急,颈部活动不利。根据经筋理论进行治疗,主要是触摸挛急的经筋,以痛为腧,舒筋缓急,“松则不痛”,而达到止痛、利关节的目的。经筋与经脉相应,其分布范围与经脉大体一致。故诊察时除找压痛点外,应根据经筋的条块进行触摸与寻找,特别是肌腹的扳机点及肌肉的起止点[2]。

根据经筋理论,颈部肌肉在不同分野所属经筋不同。《灵枢·经筋》曰:足太阳经筋“上挟脊上项,…其直者,结于枕骨”,颈后部的斜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属于足太阳经筋;手太阳经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手少阳经筋“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因此在颈部手少阳经筋和手太阳经筋是基本一致的,应为斜方肌的外侧部分。手阳明经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其病,…颈不可左右视”,手阳明经筋应为胸锁乳突肌。

根据不同肌肉所属,分别取其肌腹上的扳机点和肌肉的起止点进行针刺。

经穴位于分肉之间,经筋之间的凹陷应为经穴、经脉之处。可依据分肉之间所在位置,进一步进行经脉辨证,选取远端穴位进行针刺。如手三里是手阳明经穴,可疏通手阳明经经气,缓解胸锁乳突肌、斜角肌痉挛疼痛;养老是手太阳经郄穴,可舒筋镇痛,缓解肩胛提肌痉挛疼痛;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输穴主“体重节痛”,可缓解斜角肌痉挛疼痛;束骨是足太阳输穴,能疏通足太阳膀胱之气,缓解半棘肌、最长肌痉挛疼痛。

总之,针灸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核心。落枕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颈项部疼痛、颈部功能活动受限,其病因病机为风寒侵袭,经脉不通,气滞血瘀,同时有经筋收引,甚至颈椎错缝。从经络系统而言,其损伤的结构包括经脉、经筋两部分;从筋骨系统而言,不但浅表大筋,尚有骨周的深层小筋的经筋挛急。

故针灸治疗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疏通经脉,同时以痛为腧,舒筋缓急。根据经脉辨证,若痛在项背,头部俯仰受限,项背部压痛明显者病变以督脉、太阳为主,治疗选取颈项局部督脉、太阳经穴位及循经远端取穴;若痛在项臂,颈部不能左右回顾和向两侧侧斜,颈的侧部压痛明显病变以少阳经为主,治疗选取颈项局部手足少阳经穴及循经远端取穴。经筋挛急是落枕的重要病机,诊治中应在筋骨等解剖理论基础上,通过触摸找到病变的肌肉的损伤部位,“以痛为腧”,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落枕有风寒侵袭,采用拔罐治疗祛除局部风寒,针对外邪治疗更为恰当;针刺治疗时手法的刺激量可适当加大,使患者局部微有汗出,起到更好的祛风散寒作用。临床上远端取穴针刺与颈部运动的结合治疗方法,可改善颈部活动受限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周秉文,陈伯华主编.颈肩痛.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