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3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杜晓军张东红

杜晓军张东红

摘要: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之一。文章分析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和培养目标,指出了普通高校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和培养途径,最后指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和考核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7-0046-02

石家庄经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近些年广泛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80%以上,地矿类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本文以石家庄经济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为例,重点探讨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培养过程、培养途径等,以其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创新人才是分层次的,既包括能够发明创造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也包括大量具有创新思维、推广新思路、扩散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还包括规模庞大的能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型人才[1]。一般来讲,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既具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能力,又具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固定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和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确定的,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具体因素:(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比如,研究型高校以培养综合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为主要任务;教学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教学型高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技能教学型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为主[1]。(2)通识教育是前提,能力教育是本位。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但人才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3)知识的应用是基础,创新能力是目标。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宽泛的多元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具有应用知识和转化知识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创新的能力。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

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主要以素质拓展为平台,充分注重个人潜质的开发,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阶段的培养模式。四个培养阶段分启发培养阶段、能力与技巧培养阶段、团队协作培养阶段和创业实践阶段[2]。

启发培养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新生的,在具体的活动设置中,充分考虑了新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鼓励大家参与培养个人沟通表达能力和自己有特长的社团,完成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的活动设置有专场报告、成果展示与社团活动等。

能力与技巧培养阶段主要是针对适应了大学生活,完成了角色转变的学生。正确的技巧和方法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成功地关键,这一阶段是对大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具体的活动设置主要是突出专业特色和增强个人专业技能的活动,包括:计算机、英语竞赛、广告设计大赛、定向越野、攀岩等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拼搏精神、反应能力,锻炼学生的毅力、耐力。

团队协作阶段主要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后,需要强化和训练的是团队的协作能力。活动设置有ERP大赛、数学建模,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与管理能力、实现专业和个人素质的大融合,是创新教育的高级阶段。

实践阶段是创新创业培养的最终目的。在这个阶段中,主要是组织参加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活动,借助学校和社会的创业资源,使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创意和创业项目可以得到具体实施。

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1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在我国仍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除了对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重编、重组,使之适合创新教育之外,还应开设创新教育方面的有关课程。在创新教育中,教师也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使每节课都变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促进剂。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2坚持产学研结合,积极开拓校内外实践基地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学到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依靠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确立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生产、管理的实际,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我校目前建有“张河湾”、“黄壁庄”、“嶂石岩”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40余个,校内建有1个国家级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经管实验中心”、“水资源实验中心”等多所实验场馆,并与用友、阿里巴巴、河北新龙软件公司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3]。2009年宝石学专业产学研基地“地院珠宝”挂牌运营,该基地集合宝石学院、珠宝检测中心、后勤集团、从事珠宝行业的校友等校内外优势资源,为我校宝石学专业学生提供面向社会开展珠宝玉石鉴赏、收藏和营销服务的实践实习场所。2012年我校与香港外包世界合作,建成了第一个高校“外包服务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了面向企业需求的BPO和ITO实训实验室,实现相关专业学生直接就业。以上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实训,全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设立学生科研基金,鼓励科研探索

学校领导对学生科研高度重视,2003年批准成立了学生科技协会和学生科研基金,对学生开展科研进行服务、管理和指导。在学生科协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并参与到项目中来,并取得的了丰硕的成果。2011年学生科研项目《河北地区碳减排响应机制的探究——针对碳排放企业及碳交易市场的调研报告》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决赛中获得铜奖,《大名县古建筑旅游开发中所存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在“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另有省级奖项多项。学生科研基金的设立,使得更多的学生开始了解、关注和参与到科研中来,并能够结合自己专业和实际生活情况,在生活中发现课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不仅增长了知识,了解了社会,而且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了对专业知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4开展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社会

“带着课题实践去”是学校学生科协的品牌活动之一。自2005年创办该活动以来,先后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基础教育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在河北省各地市、内蒙古赤峰、山东东营、浙江丽水等地开展了二十余次科学研究工作。200余名优秀大学生参与其中,锻炼了科研能力、拉近了书本与实践的距离,得到了全面的成才培养。通过组织和开展科技类实践活动,参与者研究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广泛提高,并增加了与社会、与基层接触的机会。

5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近年来,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竞赛为载体,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日常课程相结合,先后组织开展了包括“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ERP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等16项大学生技能竞赛,各个层次奖项达66项,开展课题研究139项,学生发表论文44篇[4]。通过技能竞赛,切实提高了相关专业大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五、建议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而且要对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引导机制等管理和保障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激情和灵感,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首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制定教师的考评、晋升等激励机制时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创新劳动和创新成果,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发更多教师在其专业领域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其次,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和评定时也应该考虑其在创新方面所做工作,制定相应的量化评价指标,既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指标,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和实践的目标。

作者简介:杜晓军(1977—),男,河北省元氏县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河北石家庄,050031);

张东红(1968—),男,河北省人事考试中心职称考试处高级工程师(河北石家庄,050031)。

[参考文献]

[1]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55-58

[2]张红保,郑炳章,蔡建英.构建CCATV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6).132-134

[3]申彩芬,陈娜.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413).108-110

[4]李峰,初汉芳,孔凯.以技能竞赛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1,(7).62-63

责任编辑:何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