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哮喘经验方

/ 1

中医治疗小儿哮喘经验方

郑永科谢庭俊

郑永科谢庭俊(四川省中江县中医医院618100)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408-01

【关键词】小儿哮喘中医定喘方

多个医院主任医师治疗哮喘经验丰富,认为本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主要病机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责为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的夙根。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治疗以发作期以攻邪为主,缓解期以扶正为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小儿哮喘”又称“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吼间痰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紫为特征。查体双肺闻及哮鸣音,以吸气时明显,呼气延长。

从事儿科呼吸病学研究近40年,认为本病属中医学“哮症”范畴。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仅少数患儿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多数患儿合并有咯痰、喘息症状。认为“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拟“定喘方”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病因病机:医师们认为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应将其发病特征与小儿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相结合。本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阵咳,多为受风、受凉或异味刺激后诱发并难以抑制,病程迁延。这与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及“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吼痰鸣,咳痰色黄,粘浊稠厚,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

症候分析: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喘而息涌,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故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痰火郁蒸,则面赤,口干,咽红,舌、脉均是痰热内盛之征。

于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郑永科副主任医师拟定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为治法的“定喘方”加减。方由银花、连翘、桑白皮、麻黄、生石膏、生姜、大枣、地龙、蒲公英、苏子、白芥子、半夏、黄芩、杏仁组成。

方解:麻黄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为君,痰为有形水饮,饮去则痰消;重用石膏之辛寒,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为臣,杏仁为治咳喘之要药,可用于各种咳喘病症;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地龙清热平喘;苏子、白芥子同用,降气化痰,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桑白皮甘、寒,归肺经,能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黄芩清肺热,生姜、大枣,调和诸药。清热痰化则咳止。

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咳甚加冬花;热重加栀子、鱼腥草。典型病例李某,女,4岁,2010年1月13日,初诊。主诉:咳嗽1年,有痰难咯出,夜间及清晨较甚,喘息,夜不能卧,急躁,低热,大便稍干。患儿1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反复发作,咳嗽,夜间及清晨较甚,有痰难咯出,双肺闻及哮鸣音。在外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氨茶碱,特布它林,地塞米松,等药治疗,效欠佳。查体:口唇暗红,咽稍红,舌质红,苔黄,脉数。属“热性哮喘”型。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处方:银花15g、连翘15g、桑白皮10g、麻黄6g、生石膏20g、生姜10g、大枣10g、地龙6g、蒲公英10g、苏子10g、白芥子15g、半夏10g、黄芩10g、杏仁6g组成。2剂,每二日一剂,一日三次,水煎服。

2010年1月17日,复诊。诉服上药两剂后,患儿喘平咳止,有痰易咯,量多色黄,继服2剂。2010年1月21日。喘止偶咳,基本无痰,纳佳,眠可。查:口唇淡红,心肺无异常,咽淡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略数。热痰渐去,恐伤气阴,上方去白芥子、桑白皮,加党参10g,益气养阴,继服2剂愈。

按:本案以清热止咳化痰平喘、清肺养阴为治则。

讨论

古代医籍对哮喘记载甚多,《丹溪心法·喘论》首先命名为“哮喘”,提出“哮喘专主于痰”,全球有1亿哮喘患者,哮喘发病率今年呈上升趋势,哮喘的发病机理极为复杂,尚未完全清楚,与免疫、神经、精神、内分泌因素和遗传学背景密切有关,中医治疗重在辨证论治,从整体上把握疾病,治病求本,咳嗽发作时可控制,缓解时可调理患儿体质,减少发作。郑永科副主任医师认为对此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应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自拟“定喘方”以清热止咳,化痰平喘,方中麻黄、杏仁止咳降肺气;麻黄、石膏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半夏健脾化痰;苏子、白芥子降气化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疗效显著,发挥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