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范庆飞

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在城市发展中,雨水管理的状况并非一成不变,所以发展越快的城市雨洪管理能力越差,城市就常会发生严重的内涝问题,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有充足的绿地作为支撑,当前我国多数城市存在有防洪抗涝能力不足的情况,在雨水多发期容易有积水和内涝情况出现。因此,海绵城市理念下,必须要提高在街区城市设计方面的重视度,提高街区城市设计思路科学合理性,本文就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设计;策略

1海绵城市的概述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应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上,收缩自如,互道暴雨天气能够及时吸水、干旱天气放水。“海绵城市”中最为主要的是让城市中的水能够自由迁移,并能够有效地被控制。海绵城市强调城市需要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有效地控制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使得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优先强调绿色的、生态的、弹性的及柔性措施,与传统的刚性措施相并重,进而进行有效衔接。海绵城市通过“刚柔相济”的融合,建立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的径流雨水的管理控制和排放,能够有效地实现和缓解城市内涝情况的出现,可减少径污染的负荷量,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中的成本控制,有效改善城市景观,建立健康的、完善的水循环系统。

2城市设计原则分析

在城市设计中,需要始终坚持“三步走”原则,首先对水生态红线进行合理限定,加强对于城市水生态资源的保护;其次对各类元素的统筹措施加以整合,以提高城市生态环保效果为前提,适当采取人工措施进行调整;最后应当以低影响开发为原则,对于城市的建设要尽量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冲击。另外,还要始终坚持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城市规划的约束效果,实现对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雨洪管理工作,将流域规划、区域规划、防洪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项目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进而实现对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

3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分析

3.1城市生态空间设计策略

在规划建设海绵城市时,需要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同时重视和高效利用有关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信息,不断完善海绵城市排水体制,优化在实践中的大型绿地空间,促使规划建设工作更具合理性。具体表现为:第一,有效设置排水设施、不断完善排水系统服务功能等,将创新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融入到海绵城市排水体制形成过程中,使得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形成中能够得到有效支持,完善该方案的同时细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内容,促使海绵城市在实践中可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第二,为了有效保护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提升规划建设方案的应用价值,就需要优化这类海绵城市在大型绿地空间的布局。期间,需要分析绿地空间的组成要素、海绵功能区的实际情况、城市内涝区分布状况等,从而增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大型绿地空间布局合理性,保持良好的规划建设效果。

3.2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策略

在以海绵城市为主导的开放空间设计中,应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创建,从而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城市中休闲娱乐空间的要求。另外,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还需要将城市慢性廊道和绿化节点相贯通,做到城市绿色空间,将分散式的空间布局局限在最小面积中,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3.3城市街区绿地景观设计策略

海绵城市设计中的另外一个重点项目就是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绿地自身就具备多重的生态属性,能有效连接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而且,绿地的建设能够有效阻挡城市降水,延迟降雨在地表的积聚时间,也能削减暴雨的径流。据研究数据表明,有绿地植被覆盖的区域可以有效减少地表的径流,而且大部分的地表降水都会被植被拦截,没有植被覆盖的区域,有60%的降水会形成地表径流汇入到下水通道中,当居住区域内的绿地面积增加10%,就能减少地表径流,绿地自身对雨水的径流量可以有效控制。其中绿地还是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重要载体,将绿地与雨水系统开发有机联系起来,可以形成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城市中传统绿地的布局大多出于一种视觉上的美化和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还是需要优先考虑建筑,对于新建的街区需要注重对原绿地植被的保护和保留,根据建筑的实际布局,设计绿地的形态和选择的类型,注重对降水的有效控制。而且绿地需要布置在一些低洼区域,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存蓄,通常有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通过设置多种形式的绿地,能实现对雨水的阻挡和控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表径流,建立绿地网络结构,同时还需要处理好绿地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

3.4海绵城市设计阶段性实施标准

(1)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需要设置好建设街区内绿色屋顶和雨水调蓄设施,滞留、蓄存街区内清洁雨水,减少源头径流,延缓雨水峰值出现时间,降低峰值流量,高效利用水资源,给予海绵城市更好的发展科学保障。同时,需要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控制工作,处理好细节问题,保持城市发展中海绵功能区良好的作用效果,促使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开展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2)通过对透水人行道,敷设溢流式雨水管和浸管的配合使用,并设置好植草沟与蓄渗模块,促使海绵城市城区内的雨水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丰富这类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内容的同时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对水景的营造、调蓄公园建设等,实现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水文化的有效培育,从而为其日后的规划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为了增加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技术含量,则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使用,且在计算机网络的配合作用下,在计算机三维空间中,对这类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并在因地制宜原则的指导下,逐步实现海绵城市科学的规划建设,促使实践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3)在了解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实际情况的前提条件下,为了得到海绵城市所需的规划建设方案,逐渐提升其建设水平,则需要通过对水闸、排涝泵站等设施的合理布置与使用,实现对海绵城市河流水位的有效调控,并预留好蓄纳雨水空间,且在绿地空间的配合作用下,逐渐提高海绵城市发展中的抗涝能力,减少地下水的存在可能导致的灾害发生,实现对海绵城市有效的规划建设。

4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场城市管理的革命,多学科、多手段、多功能和多目标的城市管理攻坚战悄悄打响了。但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是综合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有待我们更多的机构和人员去实践、去思考、去总结。

参考文献

[1]仝贺,王建龙,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

[2]王兴超.基于生态水利的海绵城市设计原则[J].水土保持通报,2017,(5):250-254,289.

[3]刘建华,刘小芳,李旭东,等.天津市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6,(22):108-111.

[4]徐浩.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1-89.

[5]李林.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9,(2).

[6]李双营.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街区设计策略研究[J].城市住宅,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