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护理易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浅谈心理护理易敏

易敏

易敏(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72)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240-02

【摘要】心理护理是医学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现代医学模式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心理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推动了护理制度的改革,充实了护理学内容,而且对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疗整体信心以及帮助患者康复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护患关系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学伴随着科技发展至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生物因素导致的疾病已经逐步得到控制,单纯针对生物疾病的治疗严重阻碍的医学的发展进程,更多关注于与心理、社会有关的疾病,才是促进医学发展的有效途径。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GLEngel)[1]教授首先提出了有关医学模式的新理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理论(BiopsychosocialModel),成为医学研究、教学,以及临床医疗护理的发展蓝图。在新的医学模式理论的推动下,护理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责任制护理的实施,护理工作已不再是单纯地配合治疗和执行医嘱,而是既重视机体功能,又考虑心理状态,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护理正日益得到应有的重视。

1心理护理的概念、目标及原则

1.1心理护理概念

关于心理护理的定义、描述、成分及维度的讨论国内外一直都没有一致性的结果[4]。综合理解心里护理的概念就是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往,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良好护患关系,正确评估病人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来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或保持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是整体护理的核心。

1.2心理护理目标

(1)全面评估和正确分析患者的不同需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是心理护理应当达到的首要目标。

(2)环境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外在条件,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3)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是影响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情绪因素有关。所以,帮助患者较早地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是取得有效护理措施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4)整体护理的概念中,健康与疾病不是相对立的,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心理护理程序不是以患者出院时为完结点,能够帮助患者自我发展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自我调节改善环境影响的不适应性,是护理的最终目标。

1.3心理护理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护理措施,达到预期护理目的和效果,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根据护理内容的要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服务性原则;保密原则;尊重原则;交往原则;灵活应变原则;启迪性原则以及自我护理原则[5]。

2心理护理的历史机遇

近半个世纪以来,护理心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领域的变革,是医学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结果。1955年LydiaHall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1961年Orlando和Johnson等学者开始在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护理程序,护理理论家MathaRogers提出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同时,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使人作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有机整体的观点进一步加强,导致护理的指导思想从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倡导实施身心一体的整体护理。到1997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口号,使“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的概念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反应。可见,护理理论与实践都拓展到了人的心理、行为、环境、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等方面,迫切需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由此护理心理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国心理护理发展相对较晚。1981年刘素珍学者在《医学与哲学》中提出“应当建立和研究护理心理学”,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遂即逐步开展。20世纪80年代初,《护理心理学》先后出现在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将其设为必修课,不仅使护理专业人才掌握心理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对优化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成为护理系力学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国内护理工作者及护理专业院校的教师开展大量临床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取得优秀成果,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心理护理的发展进程。

3心理护理与健康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作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明确地指出人类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统一物因素是健康的基础,也是核心,是心理因素产生的物质条件,也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承受者。但是,心理因素的形成又随时影响和制约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则是在生物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反过来又可作用于心理因素成为后者的根源;它对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是通过心理因素的折射作用才实现的。近代医学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了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具有明显影响的结论。人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如果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产生了悲哀、焦虑、恐俱、愤怒等不良情绪和情感,造成心理状态骤然变化,以至引起机体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长期下去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2]。尤其近些年来对紧张状态(应激)的研究,更说明严重构心理社会因素,对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3]。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可见一斑。

4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内涵的延展和升华,注重从个体向整体出发,再由整体反应个体护理效果。效果的好坏与成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需要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来支持,这个体系就是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也是心理护理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我国心理护理研究及临床实践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6],评价体系尚缺少客观的评定指标和统一的衡量标准。国内心理护理效果的主要评价方式采用量表评价、满意度评价以及目标评价。

4.1量表评价体系

量表,也包括一些问卷,是国外心理护理中常用的客观评价指导方法,它针对性强、分化性高,对不同疾病、年龄、症状制定出不同的评价量表,特异性较高[7,8]。此外,还有更多针对文献研究社区以及社会家庭人群心理问题的量表或问卷。比如评价儿童的焦虑时,用修订的儿童焦虑量表(theRevisedChildren’sAnxietyScale)[8]和针对家庭环境量表(theFamilyEnvironmentScale)[9]。国内临床心理护理常使用的量表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D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这些量表有较好的信誉度和良好的自评效果[10],但是这些量表多为针对精神科患者制定的,适用范围狭窄,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不易区分和掌握,在临床指导中容易产生误差。不能正确理解量表评价的意义,机械地照搬照抄量表评价现象增加,也是造成国内目前心理护理临床评价效果参考价值不大的主要原因[11]。所以,编制出一整套科学实用的临床心理护理问卷或量表,对我国心理护理评价体系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4.2满意度评价

满意度通常是指患者对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是评价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以评价心理护理实施的效果,尤其是反应无意识心理护理的效果。比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专业性行为,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言谈举止间带给患者的影响等。但这种评价常带有主观判断性,评价效果可能受到患者病情、情绪、文化背景、对护理工作的理解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干扰。所以,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效果评价可以将患者满意度作为参照系,同时,还应当增强心理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反应的敏感程度,这主要是要加强职业道德训练。

4.3目标评价

目标评价是心理护理的核心评价内容,它是对实施的心理护理措施和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考量,通过评价结果指导心理护理工作。通常是通过患者在治疗期间,行为或者情绪变化是否有帮助其达到康复的趋向性,是否能够指导患者康复后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等。目标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心理护理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成败,是心理护理工作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

5心理护理的未来

护理的未来,是发展成为独立的医学分支,摆脱“医生助手”的观念,逐步制定和规范化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从基础理论学习、个人基本素质训练到临床实践能力、规范化管理以及自我评价等。但,不应当将“独立”完全理解成为“孤立”,它必须是建立在临床医学的基础之上,是医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灵魂的延伸。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概念中的核心内容,更应当有高瞻远瞩的姿态发展自我,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深入理解护理工作的意义,加强个人素质培养,提高业务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关注护理发展动态,深刻认识护患关系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心理护理执行力以及敏感度,融会贯通地将吸收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如新医学模式的发展一样,由个体向整体发展,重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密切关系,才是心理护理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EngelGL.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J].Science.1977,196(4286):129-136.

[2]GrossJJ.Theemergingfieldofemotionregulation:Anintegrativereview[J].ReviewofGeneralPsycholosy.1998,2:271-299.

[3]钱令嘉.应激与应激医学[J].疾病控制杂志,2003,7(5):393-396.

[4]HeIenaP.PsychoIogicaIcareinnursingeducationandpractice:aresearchfordefinitionanddimension[J].Nurseducationtoday,1999,19(1):171-178.

[5]刘国珍.护理心理学[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170-171.

[6]刘晓虹.关于临床心理护理基本概念和实施原则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44-45.

[7]OrIandoM,SherbourneCD,ThissenD.Summed-scorelinkingusingitemresponsetheory:applicationtodepressionmeasure[J].PsycholAssess,2000,12(3):354-359.

[8]RappCG,WakefieldB,KundratM.Acuteconfusionassessmentinstrument:clinicalversusresearchusabilitu[J].ApplNursRes,2000,13(1):24-31.

[9]WaIkerJ,SofaerB.PredictorsofpsychoIogicaIdistressinchronicpainpatients[J].JAdvNurs1998,27(2):320-326.

[10]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二版)[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39.

[11]齐艳,刘晓虹,邓光辉.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评定量表编制及使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6):61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