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咯酸氨丁三醇或联合芬太尼在重症病房的镇痛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酮咯酸氨丁三醇或联合芬太尼在重症病房的镇痛治疗

熊化军

(泗阳县仁慈医院江苏宿迁223700)

【摘要】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或联合芬太尼在重症病房对患者的镇痛治疗效果。方法:60例入住重症病房有疼痛表现的病人,(含40例正在在常规持续泵注芬太尼治疗至少10小时以上仍有疼痛表现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0例,对照组(b组)30例,a组每次予酮咯酸氨丁三醇(尼松)1mg/kg肌注和或静推,b组每次予消炎痛栓2mg/kg塞肛,分别观察半小时,2小时,6小时后镇痛效果。结果:a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b组。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可单独用于重症病房的镇痛治疗,或与芬太尼联合用药也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酮咯酸氨丁三醇;或联合;芬太尼;重症病房;镇痛;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112-02

重症病房的大部分病人都面临着疼痛折磨,2/3是中到重度疼痛,笔者对我院近一年来入住lcu的病人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选择用酮咯酸氨丁三醇(尼松)或联合芬太尼进行镇痛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2016年间在我院lCU治疗的病人,采用随机双盲法,选择60例疼痛患者,均无血小板、凝血功能异常。同时有40例正在持续泵注芬太尼0.006ug/kg/min均达10小时以上(如患者体重60kg,1mg芬太尼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ml,2ml/小时泵注),有意识障碍者24例,分a组与b组各30例,泵注芬太尼者各20例,有意识障碍者各12例,a组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最大81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45岁:b组男子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47岁,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清醒病人予NRS评分法,评分3分以上,意识障碍病人予CPOT评分法,评分2分以上即可临床判断为疼痛需行加强镇痛治疗。正进行芬太尼泵注治疗的患者,泵注的量与速度不变,a组每次予酮咯酸氨丁三醇1mg/kg肌注或静推,b组每次予吲哚美辛栓2mg/kg塞肛,分别观察用药后半小时,2小时,6小时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有无新的消化道出血、呼吸抑制、spO2<95%、明显恶心、呕吐、低血压现象。

1.3观察指标

NRS评分法,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O分剧痛。0分为显效,1~3分为有效,大于3分为无效。CPOT评分法,从面部表情、躯体运动、人机协调(机械通气患者)或者发声(二选一)、肌紧张四方面评估,最低0分,最高8分,0分为显效,1~2分为有效,≥3分为无效。治疗效果分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如果得到两组患者相应数据之间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两组镇痛效果比较n=30例。

从表可以看出两组均在半小时后有明显效果,2小时后效果最好,6小时后镇痛效果降低,两组间镇痛效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观察不良反应

有无新的消化道出血、呼吸抑制、SPO2<95%、低血压、明显恶心、呕吐现象,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未经特殊处理。

3.结论

疼痛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刺激的主观反映,即使在麻醉或昏迷状态下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等应激反射仍是存在的。各种伤害性刺激及伤害后的炎症反应产生疼痛,躯体性、内脏性疼痛常同时存在,时伴痛觉过敏。重症病房的病人多伴有脏器功能的灌注异常,意识障碍,被迫体位(受压迫局部缺血和或体内有效循环血量再分布的影响,引起的疼痛也是剧烈的),往往多是中重度的疼痛,若不能及时有效处理,会进一步加剧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延长病程,增加致残致死率。芬太尼是最常用的麻醉镇痛药,有痛觉超敏的产生,呼吸抑制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持续泵注芬太尼小于等于0.006ug/kg/min是安全的,但因量小,尤其对躯体性痛,往往出现很多病例镇痛效果极差现象,出于效果及安全性考虑,常需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适用于轻中度疼痛,不产生痛觉超敏,中重度疼痛,需与阿片类药物合用,但酮咯酸氨丁三醇是第一个可供静脉注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中重度疼痛的治疗,且有超前镇痛效果,可每6小时一次,与杜杜冷丁的镇痛效果相当[2],止痛效果分别是吲哚美辛,萘普生,阿司匹林,保泰松的3~6,25~30,180~350,180~350倍,但抗炎效果仅为吲哚美辛的2~3倍。重症病房病人的疼痛是复杂多变的,需多模式镇痛,即使是昏迷病人也需行镇痛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与阿片类药均是多模式镇痛的常用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躯体性轻中度疼痛可产生较好效果,对内脏性疼痛效果差,但酮咯酸氨丁三醇对内脏痛也有好的效果[3]。有文章研究单独用芬太尼与芬太尼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颅脑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两组在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呼吸抑制、皮肤瘙、低血压、胃肠道出血过敏反应无统计学差异[4]。本次研究的病人为已入住重症病房综合治疗期间,病情已得到有效治疗,从而未观察到有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酮咯酸氨丁三醇可单独用于重症病房的镇痛治疗,或与芬太尼联合用药也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项冬,邢海林,谢国柱.酮咯酸氨丁三醇与芬太尼静脉用于剖腹产术后自控性镇痛疗效比较[J].河北医药,2014,36(1):29-30.

[2]胡雨云,吴伟,程黄妍.酮咯酸氨丁三醇与杜冷丁用于胆绞痛镇痛的效果比较[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8(2):46-48.

[3]陈少妤,杨琳,李雪兰.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肺大泡切除术术后镇痛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467-469.

[4]王更富丶姚前进、张红锋、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芬太尼用于颅脑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3年6月第3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