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与巴曲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2

阿替普酶与巴曲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梅松柳于春艳赵艳晶王慧英

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与巴曲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本院选取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巴曲酶静脉溶栓,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分别应用阿替普酶和巴曲酶进行治疗后,应用阿替普酶的治疗效果要高于巴曲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少,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推荐使用阿替普酶。

【关键词】阿替普酶;巴曲酶;静脉溶栓;早期急性脑梗死;疗效;安全性

急性脑梗死属于一种普遍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较为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治疗之后病情易复发,对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多[1]。临床上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时常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临床上常用到的静脉溶栓药物是阿替普酶和巴曲酶。本文主要分析了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与巴曲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选取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8岁到86岁,平均(52.4±2.6)岁,发病到救治时间3h到5.5h,平均(3.5±0.6)h;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7岁到86岁,平均(52.6±2.7)岁,发病到救治时间3.5h到5.5h,平均(3.7±0.5)h。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巴曲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74)静脉溶栓,将10BU该药物加入到含量为0.9%的150ml氯化钠中静脉滴注[2]。

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准文号:S20110051)静脉溶栓,用药量0.9mg/kg,10%药量进行静脉注射,其余90%采用输液汞进行静脉汞入,在1小时内汞入[3]。两组患者在静脉溶栓15分钟后需及时测量血压情况,在半小时后需测评患者NIHSS评分。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①各项指标情况,观察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值越低代表患者神经功能状况越良好;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浆粘度水平;②不良反应,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微出血、致死性脑出血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指标情况对比

观察组NIHSS评分为(1.9±0.3),对照组NIHSS评分为(4.1±0.4),t=25.656,P=0.000;观察组红细胞压积为(24.5±3.5),对照组红细胞压积为(36.3±3.8),t=13.318,P=0.000;观察组纤维蛋白原为(2.9±0.1),对照组纤维蛋白原为(4.9±0.4),t=28.284,P=0.000;观察组血浆粘度为(1.01±0.02),对照组血浆粘度为(2.1±0.5),t=12.701,P=0.000;观察组各项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1例,总发生率为3%(8.82);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2例,牙龈出血1例,泌尿系统出血1例,皮下出血2例,微出血1例,致死性脑出血2例,鼻出血1例,总发生率为10%(29.41),最终得出=4.660,P=0.031,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常用到的治疗方法为静脉溶栓,是指药物和血栓相溶解后,使得由栓塞造成的梗死部位加快血液循环,患者脑血流得到早期重灌后,使得脑神经细胞的死亡量不断降低,缓解脑功能损伤情况[4]。据有关研究表明,对脑梗患者越早的应用静脉溶栓,越可有效的预防发生脑梗死的情况。

本研究显示,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情况会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也会降低,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主要原因为:阿替普酶属于纤溶酶原激活剂,该药物达到人体后,有助于将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有助于加快纤维蛋白的溶解速度,使得局部血流恢复正常状况。巴曲酶是一种类凝血酶样药物,该药物是由生物合成,药物进入人体后,能够降低患者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生长速度,并有助于纤维蛋白的大量释放,阻止血栓的产生,使得血液粘度迅速降低,提升红细胞的变形功能,阻止红细胞聚集和沉降,最终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并有效的改善患者局部地方的血液循环[5]。据有关研究显示,阿替普酶的半衰期比巴曲酶的短,因此在早期机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分别应用阿替普酶和巴曲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应用阿替普酶的治疗效果要高于巴曲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少,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推荐使用阿替普酶。

参考文献:

[1]王晓燕,谢炳玓.阿替普酶与巴曲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4):504-505.

[2]刘凤霞,阿依古丽&#;达克什.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4):146-146.

[3]李振环,张斌.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5):79-80.

[4]姜平舟.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9):132-134.

[5]李海军,高晓嵘,吴瑞,等.阿替普酶与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及对患者血清NSE、IL-6、TNF-α、hs—CRP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26):5107-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