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威海港重力式码头优化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浅谈威海港重力式码头优化及分析

王斌

威海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该工程建设规模为两个10万吨级、两个7万吨级、两个5万吨级泊位。该码头为重力式突堤码头。突堤西侧长720米,东侧长835米,宽300米,泊位总长度为1855米。码头前沿水深为-14.3m~-16.5m,顶面标高为5.0m。

关键词:威海港;重力式码头;工程概况;优化分析

一、引言

威海港新港区位于威海湾南岸,地理坐标为372706N,1221206E,行政区划属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工程建设规模为两个10万吨级、两个7万吨级、两个5万吨级泊位。该码头为重力式突堤码头。突堤西侧长720米,东侧长835米,宽300米,泊位总长度为1855米。码头前沿水深为-14.3m~-16.5m,顶面标高为5.0m。

二、工程概况及自然条件

1、水文条件

设计水位:设计高水位2.30m;设计低水位0.00m

威海新港区主要受来自NE向波浪的侵袭,偏东方向的波浪由于受防波堤的阻挡,波浪不能直冲港内,仅有部分波浪绕射进入,且其尺度和作用都不太大。偏西北向由于陆地和刘公岛的阻隔,也没有外部波浪的侵入,所以进入本区的波浪影响最大的方向主要是NE向的。经实测资料分析,以ENE方向的波浪最大。

2、地质条件

本区位于华北地台鲁东隆起胶北凸起乳山~威海复北斜北部,基底是由元古界胶东群组成。自基底形成以后,本区长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没有接受沉积,中生代时,形成了一些断裂构造并有岩浆岩侵入,新生代只在第四纪时局部地区形成了残坡积、冲积、海积等沉积物。地貌类型属于滨海浅滩堆积成因。工程场区天然水深在8~9m。

2.1土层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据烟台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5年7月的钻探资料,工程场区各岩土层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综述如下:

(1)淤泥质细砂(Q4m):普遍分布,层位连续。层顶高程-8.60~-9.00m(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后同),层厚0.9~5.6m。深灰~黑褐色,饱和,含多量淤泥,呈松散状态。容许承载力值60kPa。

(2)中砂(Q4m):普遍分布,层位连续。层顶高程-10.00~-14.30m,层厚2.4~6.8m。灰黄~褐黄色,饱和,含多量淤泥,呈松散状态。局部夹黄色细砂层透镜体。水下休止角300~350。平均标贯击数8.8击,容许承载力值110kPa。

(3)粉质粘土(Q4m):分布广泛,层顶高程-13.50~-18.20m,层厚2.3~10.5m。灰~褐黄色,湿,呈可塑状,土质不均匀,见铁锰质斑点,切面较光滑。平均标贯击数8.7击,容许承载力值140kPa。

(4)淤泥质粘土(Q4m):深灰色,饱和,呈可塑状态。该层主要分布于M5、M68号孔以北,厚度3.20~6.20m,层底标高-14.90~-20.30m,该层进行标贯试验79次,标准值为4.4击。

(5)粗(砾)砂(Q4m):分布广泛,层顶高程-20.30~-26.80m,层厚0.8~6.7m。褐黄色,饱和,呈中密状态。水下休止角370。平均标贯击数25.4击,容许承载力值280kPa。。

(6)全风化混合花岗岩(γ):层顶高程-14.20~-28.30m,层厚1.4~9.2m。杂色,呈坚硬状态。原岩结构、构造已完全破坏,风化成土状。平均标贯击数41击,容许承载力值350kPa。

(7)强风化混合花岗岩(γ):顶层高程-22.10~-31.70m,最大揭露厚度7m。黄褐色,原岩结构、构造已破坏,局部见岩块。标贯击数大于50击,容许承载力值450kPa。

2.2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

1.勘探情况表明:⑤粗砾砂层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可选作地基持力层;强风化花岗岩为良好的地基持力层。突堤根部基岩面高程在-15.0m左右,往外基岩倾伏深至-30.0m左右。

2.码头结构型式宜采用重力式。

3.上部土层可挖性好,港池易于形成。

根据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和砂层的密实程度,判定地基土中无可液化土层。工程场区内上部土层(以砂为主)开挖性好且为较好填料。

三、设计优化及分析

1、5、7万吨级泊位结构以及造价分析。

该码头共设置5万、7万、10万吨级泊位各2个。码头前沿水深为-14.3、-14.9、-16.5,均采用重力式沉箱结构,持力层土质均为中粗砂以及强风化层。针对5万和7万吨级码头结构设计进行分析比较。持力层为-20米,5万和7万吨级码头设计。

针对持力层均为-20米的情况下,将5、7万吨级泊位断面进行如下综合经济分析情况如下:

1、泊位沉箱比较:除高度差别60cm以外,沉箱整体结构尺寸以及钢筋砼配比基本一致。对此通过码头断面比较计算得出:5万吨级沉箱砼为690方,沉箱长度为19.55米,每延米砼用量为34.78方;7万吨级沉箱砼为704方,沉箱长度为19.55米,每延米砼用量为36.01方。

2、泊位胸墙以及上部结构比较:沉箱以上结构、尺寸均一致。

3、泊位基床抛石比较:5万吨级每延米抛石用量为126.4方,7万吨级每延米抛石用量为148方。

4、泊位棱体抛石比较:5万吨级每延米抛石用量为334.2方,7万吨级每延米抛石用量为354.1方。

5、在持力层均为-20米,5、7万吨级泊位每延米工程量以及造价比较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持力层一定的情况下,泊位前沿水深变化与沉箱砼、棱体抛石以及隔仓抛石工程量变化成正比关系,而与基槽挖泥、基槽抛石工程量变化成反比关系。例如:本项目在在持力层均为-20米的情况下,通过对5万、7万吨级泊位整体结构经济分析,发现5、7万吨级泊位每延米建设造价非常接近。

2、10万吨散货泊位码头断面优化

在以往散货码头建设中,码头采用重力式沉箱结构,码头自下向上依次为:抛石基床、沉箱、盖板以及胸墙面层。

散货码头使用期间,通过不断积累的使用经验,针对码头使用中存在出现的问题,对以往的码头断面进行不断设计优化,具体优化内容如下:

前后轨道梁在使用期间出现不均匀沉降以及前后轨轨距发生变化。针对该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前轨道梁位于沉箱上部的胸墙中,前轨荷载压在胸墙以及沉箱上,后轨道梁位于棱体基床上,后轨荷载压在棱体基床。前后轨道梁受力基础不同,胸墙以及沉箱整体稳定,受压后不易变形;而抛石棱体较胸墙、沉箱整体受力能力差,对此容易出现前后轨高差变化。另一方面,后轨道梁受后方货物堆载挤压以及自身沉降等原因,前后轨道间距发生变化。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码头断面细部优化。

1、针对前后轨受力基础不同问题,在沉箱后方增设2m斜趾,后轨道梁直接压在斜趾,保证前后轨道均压在胸墙以及沉箱上部,整体受力稳定,从而保证前后轨道整体稳定且沉降量微小。

2、针对轨距受沉降、挤压影响不断变化问题,在沉箱盖板上部浇筑一层混凝土,将前后轨道梁连为一体,从而解决轨距变化问题。

四、结语

1、码头造价随码头水深以及持力层变化而变化。根据本次重力式沉箱码头结构经济分析得出:在码头整体结构相同情况下5、7万吨级码头每延米造价变化不大在。对此,在码头设计时,应根据码头持力层深度情况,合理选择码头建设码头建设水深,从而做到在同样的投资下,建造相对较大规模的码头泊位。

2、根据码头使用以及建设经验,通过沉箱、胸墙设计细部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后轨道沉降、变化问题。

参考文献:

[1]韩传强.重力式码头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中华民居,2012.

[2]王海军.重力式码头沉降位移的应对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11:3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