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专业主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3

通识教育与“专业主义”

王祎1王清华2刘莹3

王祎1王清华2刘莹3(1.蚌埠学院;2.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3.石家庄市27中)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总量的不断激增,随着教育面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通识教育长时间遭到冷落,无论通识教育的教材、教学方法还是评估考核严重存在着严重不足。作者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通识教育职业教育专业专业主义

0引言

关于通识教育,哈贝马斯谈到:通识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类的交往资源培养的教育行为。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促使东西方精神文明与价值具有了普遍性,它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交往的精神、价值层面,而且形成了正义、自由、权利、理性个性以及仁爱、平等、责任、同情、社群的普遍主义价值。通识教育,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交往资源培养来实现普遍价值的教育过程。因此,通识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了适应就业大环境需要,突出了学科群建设和专业群建设,随着“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逐渐成为教育主题,“专业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通识教育逐步被忽视,无论是通识教育的教材、教学方法还是评价体系都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

1通识教育应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一是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和建设;二是智力因素教育与非智力教育因素教育的关系;三是通识教育的评价结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胡总书记在这段报告中提到的上述内容,都是通识教育内容,加强专业教育,不能因此失彼,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起来,是建设和发展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责任。

1.1教材的个性化问题。教材的个性化,在高职教育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材本身,二是指教材的适应范围。通识教育教材地域性不强、缺乏校风和特色,是教材本身长期存在的问题,区域的个性经济、地方特色,区域历史和本学院发展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等等都是纳入通识教育教材内容的研究范围,并且通过加大校本教材建设研究等途径来实现通识教育部分教材的革新;关于教材适应范围,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英语、体育、思政还是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不同的专业,通识教材是一样的。理科与工科、工科与文科对于通识教育难易程度要求不尽相同,教材的个性化要求就更高,譬如在文科类适当开一些《高等数学》课程,对于学生思维逻辑培养会大有好处,该“通”则通,该“精”则精。又譬如在理工科类借助《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来普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增强诚信意识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教育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教育等等,这都是通识教育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

1.2教材的宽基础问题。教材的宽基础,一是指教材内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二是指教材内容对全球新文化的借鉴与吸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增强诚信意识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教育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等内容既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要吸纳先进文化成分,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社会规律性的知识。因此,除了对人类交流资源继承和吸纳以外,延续和借鉴同样是教材的宽基础的重要部分,也是教材活的部分。

1.3教材与课程的趣味性问题。如何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成与专业课程一样吸引学生的课程,一直是通识课程研究的话题。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方法,在譬如《wed数据库应用开发》专业课程解决方案里,我们看到该方案在专业分析和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基础上构建出“学习结构框架”,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阶段中将单元课程设计分为“问题中心”课程、“训练中心”课程、“项目中心”课程、“体验中心”课程、“培训中心”课程和“其他课程”。通识教育也应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同样分为“问题型”“训练性”“项目型”“体验型”,把那些必须加强的教育内容纳入通识教育中去,彻底改变通识教育教材常年一副老面孔的现象。在学科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单元课程设计,将课程分门别类研究,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基层、生产一线,比如,政论课、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课、写作课可以搞成项目型、问题型;口才课可以搞成训练型等等。这样不仅会最大限度发挥通识课程广泛性的特点,而且还会大大激发主体学习热情。

2应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评价

通识教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通识教育评价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问题,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了便于阐述,我先给大家提供这样一组数据:某高职院校IT专业课时总数为2680;课程学分130;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数136,学分8;体育课时数90,学分数3;高等数学课时数70,学分数6;公共英语课时数172,学分数9。

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数占总学时比例为5.07%,学分比例为6.15%;体育课时数占总学时数为3.35%,学分比例为2.3%;高等数学课时数占总学时数为6.4%,学分比例为4.6%;公共英语课时数占总学时比例为6.4%,学分比例为6.9%。

通识课时为566,占全部课时比例的21.1%;学分总计28,占全部学分比例的21.5%。上述数据,是目前所谓公认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类型,院校与院校之间同专业课时比例相差无几。

2.1课时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表面上看,上述通识教育课时比例占课时总量的20%以上,应该说是一个近乎合理的比例。但是,在我们翻阅了该专业近10年的《教学计划》后就会发现:在不断削减总课时的同时,通识教育课时逐年削减。该专业1999年《高等数学》课时为186,2004年为160,2008年为72;《英语》课程1999年为210,2004年为180,2008年为150;即使变化幅度不大的体育课程、思政课程课程平均时数也仅仅在100——120课时左右。与此同时总课程时数由原来的2860课时锐减到2008年的2600余课时,其中,实习课时又占去了1100课时。

2.2智力因素教育与非智力因素教育应协调发展。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总量激增,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将智力因素教育纳入教育的主渠道无可指责。毕竟,智力因素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流。但是,专业教育很可能导致一个人的片面发展,形成片面的思维定势。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影响性格和人的一生培养。有一个例子:某高校2005级经贸专业学生在通过某公司资格审查和面试后,按要求时间报到。按理,任何单位用工,事前都应该签署协议的。但这个公司没有这样做,而且报到当天主管又不在单位。面对现状,该生无论工作人员怎样劝说,坚持不签署规范合同坚决不上岗。这个学生在经理办公室足足等了三个小时后,主管人员赶回单位。主管立即将此事向总经理汇报,回应则是该生被辞退。

此事用人单位自有不当。但是,该生是否也过于迂执呢?我们要求诚信,但是,彼此信任是诚信的基础,你对对方的不信任势必会造成对方的反感,谁会使用一个对自己不信任的下属呢。还有许多诸如同事间协作不当、缺乏应有的胸怀和礼貌、害怕危险和苦累岗位等等请辞与被辞的例子。这些例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上的缺失,事实上,工作中闹独立性的人、自动请辞的人、不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的人往往是专业学习较好的人,也是对非智力因素不看重的人。

2.3应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坚持专业主义,至少有三大缺陷:第一,人的天赋才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在专业主义教育路线领导下的训练方式和教学过程,必定造成智慧与能力的割裂,使人的某一方面能力片面发展,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略,或者退化;第二,“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在目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指导下,致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被束缚,从而使社会发展丧失了宝贵的资源和活力;第三,高科技在未来社会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要求人的高情感的培养,专业主义教育的片面性,极易造成人们的情感缺失。随着高科技术无孔不入的深入人的生产和生活,如果人们不对技术的非人格化性质及时反思,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将无法想象。

加强通识课程教育评价,势在必行。在评价问题上,我们将专业课分为基本技术和核心技术,基本技术重在课堂,评价重在实践。通识课程的考核评价常常感到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缺少可行的评价方法。专业课程的评价有其可取的优点,我们不妨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引入课程评价机制。

2.3.1定期组织由学院领导、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和其他相关人员参加的通识教育深度座谈,研究课程和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合格的毕业生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是推动通知教育的重要内容。听听用人单位的呼声,对学生教育会起到推动作用。

2.3.2开展通识教育课程重点剖析、研讨。升级和达标是目前推动通识教育的重要动力,但是针对专业类别和学生需要开展重点课程剖析、课程研讨、教材研究一直是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

2.3.3建立听、说课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驾驭课堂的压力越来越大,建立听、说课制度,大家取长补短,互促互进,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差异。

2.3.4建立通识教育常态化管理原始资料平台。将出勤、考核、实习实训、作业、操守品行等内容实现常态化管理,建立起原始资料平台,对于研究通识教育大有好处。

2.3.5建立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实习制度,建设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结合通识教育具体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建立相应的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社会考察制度对于学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体察民生,实现自我培养十分必要。

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教育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与它对科学和对科学后果的责任心相协调,发掘学生将来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正直感和良心,使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这无论对一个国家或者对全人类都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2]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

王祎(1980-),男,河北石家庄人,蚌埠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王清华(1954-),男,吉林扶余人,石家庄职业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石家庄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