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肌肌粘膜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研究

/ 2

颊肌肌粘膜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研究

马康丁王腊忠胡中南

常德市第一中医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目的研究颊肌肌粘膜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为在我院口腔癌手术后进行缺损修复治疗的患者,一共40例,对患者采用颊肌肌粘膜瓣进行修复,观察修复后的结果。结果40例患者肌粘膜瓣成活率为100%,修复情况良好,其中有2例患者开口受限,但属于轻度,两周后恢复正常。结论对口腔癌手术患者术后缺损,用颊肌肌粘膜瓣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颊肌肌粘膜瓣;口腔癌;术后缺损

前言

口腔癌大多数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即黏膜发生变异而引起的。口腔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诱发的因素很多,比如长期嗜好烟酒、口腔卫生差、异物长期刺激、黏膜白班和红斑、营养不良等[1]。对于口腔癌的治疗,通常采用手术切除,术后同时进行缺损组织修复以彻底切除肿瘤并维持效果。我院对近年来的口腔癌术后缺损利用颊肌肌粘膜瓣修复,效果理想,现总结出以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抽选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口腔癌手术后接受缺损修复治疗的患者一共40例,手术方法均行部分下颌骨切除。切除术式:原发灶切除并全颈淋巴结清扫术23例,原发灶切除并舌骨上清扫11例,肿瘤扩大切除术6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4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6±3.26岁;口底鳞状细胞癌14例,牙龈癌15例,舌癌8例,软腭鳞癌3例。

1.2方法

暴露病变位置并行切除,在颌下和下唇正中作切口,向后将下唇颊皮肌瓣翻开。对颈淋巴清扫或者舌骨上淋巴清扫的患者,先清扫完毕后再将原发灶充分暴露。行下颌骨方块截除,于肿瘤外1cm~1.5cm正常组织内将原发灶切除,并做好止血工作,对截骨边缘进行磨整。按照缺损位置和大小,制备一侧或两侧、前蒂或者后蒂的颊肌肌粘膜瓣。颊粘膜的总面积大概为5cm×6cm,观察缺损范围和位置,可以设计成蒂在前或者在后,但是上界不能超过腮腺导管,避免对腮腺导管口造成损伤。瓣的蒂部和末端形成一不规则梯形,这样能够让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对不同部分的缺损用形成的瓣旋转修复,分层进行缝合,并行负压引流。40例患者中有20例蒂在前单侧修复舌、牙眼、口底缺损;13例蒂在后单侧瓣修复翼下颌皱襞;7例采用双侧蒂在前的肌枯膜瓣修复。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并用()表示。

2.结果

40例患者中,颊肌肌粘膜瓣成活率为100%,患者苏醒后能够正常饮水进食,没有出现明显的吞咽困难,未出现流涎情况。其中有2例患者存在轻度开口受限,为蒂在后单侧瓣修复翼下颌皱襞,经过处理和锻炼两周之后恢复正常,半年后复查开口度为2.5cm。在1年的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口内粘膜没有明显的修复痕迹,也无明显的收缩现象,外观不受影响。

3.讨论

根据临床研究证明,利用颊肌肌粘膜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美观度,因为颊肌是位于脸颊部的四边形薄肌,在上下颌骨之间的间隙处,外部是表情诸肌,内部是口腔粘膜,有着良好的伸展性[2]。面动脉的颊肌支可为颊肌前部提供血供,而颊肌后部也有来自上牙槽后动脉的细小分支分布。除此之外,对侧上唇动脉交通支和面横动脉所形成的粘膜下血管网也可提供血供。因为血运丰富,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切断面前动静脉不会影响到颊肌肌粘膜瓣[3]。在进行翻瓣时,会看到进入颊肌的血管,可切断不进入蒂部的血管,对瓣的成活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在潜行分离时必须带上全层颊肌。在设计瓣的时候,应使蒂部宽度在2cm以上,末端在4cm以内,这样能够保持血运[4]。瓣的下缘和龈颊沟切口吻合,不需要另外切口。对于下颌骨部分切除的患者,尽可能与固有牙龈靠近,增加瓣的宽度,以使瓣的形状为不规则倒梯形。依照蒂的位置,向后旋转可对舌根、牙龈、软鳄、翼下颌皱襞区缺损进行修复,向前旋转可对舌前部和口底区缺损进行修复,供区能够拉拢缝合。部分口底正中缺损较大,且累及部分舌体的患者,可以同时取两侧颊肌粘膜瓣,向着中线旋转进行修复。采用颊肌肌粘膜瓣对缺损组织进行修复,因脸颊部的组织较为疏松,尤其是老年人,在进行修复手术后一般不会对面部外形引起太大的变化,所以该修复手术对患者外观的影响较小。

颊肌肌粘膜瓣的优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颊肌肌粘膜瓣属于口腔粘膜的一部分,具有很良好的伸展性和柔软性,拥有丰富的血运,成活率高。第二,瓣的设计简单,切取的面积较大,可修复较大范围的缺损。第三,修复手术操作简单,不需要再次切口,对于一些耐受性低的患者,比如老年患者和体弱患者可行性很强,在基层医院均可以开展此种手术。第四,在修复手术后,患者能够尽早地恢复,术后对进食无影响,护理方便,不需要对日常吞咽、语言和舌、下颌运动进行控制,面部外观没有明显的变化[5]。但是该瓣修复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对于一些缺损面积较大的患者,瓣的面积仍较小,部分患者会有局部紧迫感,需要进行二期手术松解。

在带蒂或游离肌皮瓣的逐渐应用下,该种修复手段在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的彻底根除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人体皮肤组织适应性较差,并且存在各种皮肤附件,加上患者的感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多种原因,口腔粘膜的最佳修复材料并不是皮瓣。目前,对于口腔癌术后缺损组织的修复,临床上除了采用颊肌肌粘膜瓣,还有面动静脉蒂鼻唇沟皮瓣、颏下岛状肌皮瓣、外侧斜方肌瓣、口周肌黏膜瓣等,这些皮瓣修复手术均有着较高的成功率,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根据患者的缺损情况和自身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采用颊肌肌粘膜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瓣的成活率高,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外观无明显变化,可见该修复术可行性较强,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力,张虹,王朝晖等.前臂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癌和口咽癌根治术后组织缺损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4,6(12):93-96.

[2]王涛,赵国强,万林忠.面动脉下端为蒂的鼻唇沟轴型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5,35(10):1454-1456.

[3]王亚强,张林宏,孟安锋等.口周肌黏膜瓣在红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02):106-107.

[4]林勇,毛驰.颏下岛状皮瓣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4,41(06):639-642.

[5]刘汉前,俞辉明,刘家武等.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颊黏膜缺损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