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诊断小肝癌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诊断小肝癌中的应用

李乃金

李乃金(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中医院影像中心138000)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8-0148-01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5例小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小肝癌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结果门脉期检出71个病灶,检出率为81.61%,延迟期检出76个病灶,检出率为87.36%,总检出率为100%。动脉期增强扫描,87个小肺癌病灶中,80个(91.95%)为高密度,在门静脉期65个(74.71%)为低密度,在延迟期76个(87.36%)为低密度。结论16层螺旋CT对小肝癌患者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可准确反映小肝癌的强化特点,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小肝癌诊断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小肝癌在多层螺旋CT不同时期增强扫描中具有不同的血供特点[1]。临床可对小肝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观察小肝癌在各期的增强扫描特点[2]。本文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5例小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5例小肝癌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19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为52.5岁。65例患者中,61例(93.85%)患者曾患乙肝,57例(87.69%)患者存在肝硬化。

1.2检查方法

65例患者均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CT仪为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在检查时不需禁食,在检查前10min口服500ml2%泛影葡胺,扫描条件为12kV,250~300mA,0.5s,层厚为1mm,重组图像的厚度为5~10mm。对患者先进行全肝平扫,继而给予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期增强扫描。选择30%碘海醇注射液为非离子型增强造影剂,注射剂量为90ml,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3.0ml/s。注射增强造影剂后40s后进行肝动脉期全肝扫描,80s后进行门脉期全肝扫描,5min后进行行延迟期全肝扫描。

1.3CT图像分析

小肝癌在CT平扫时为稍低密度,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阴影。根据三期增强扫描的强化强化程度与肝实质密度进行对比,可分为3种强化类型病灶,即高密度)、等密度与低密度。由两名不同医师对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分析,记录病特点与病灶检出率。

2结果

分析肝癌病灶的检出情况,65例小肝癌患者中,48例(73.85%)患者病灶位于肝右叶,17例(26.15%)患者病灶位于肝左叶;50例(76.92%)为单发病灶,10例(15.38%)为2个病灶,5例(7.69%)为3个以上病灶。检出的87个病灶中,9个肿瘤直径≤1cm,48个肿瘤直径为1.1~2.0cm,30个肿瘤直径为2.1~2.9cm,平均直径为1.85cm。动脉期检出83个病灶,检出率为95.40%,门脉期检出71个病灶,检出率为81.61%,延迟期检出76个病灶,检出率为87.36%,总检出率为100%。

CT增强扫描后的表现:在动脉期,87个小肺癌病灶中,80个(91.95%)为高密度,2个(2.30%)为等密度,5个(5.75%)为低密度;在门静脉期,7个(8.05%)为高密度,15个(17.24%)为等密度,65个(74.71%)为低密度;在延迟期无高密度,11个(12.64%)为等密度,76个(87.36%)为低密度。

3讨论

增强CT可显著提高肝脏病种与肝实质的密度差异,进而提高肝癌病灶的检出率[3]。本文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5例小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门脉期检出71个病灶,检出率为81.61%,延迟期检出76个病灶,检出率为87.36%,总检出率为100%。动脉期增强扫描,87个小肺癌病灶中,80个(91.95%)为高密度,在门静脉期65个(74.71%)为低密度,在延迟期76个(87.36%)为低密度。

小肝癌病灶通常较小,常规CT扫描对小于1cm的小病灶难以清楚显示[4]。16层螺旋CT扫描层厚与层距均为1mm,能建立多角度的立体图像。典型小肝癌的CT平扫与增强表现为,病灶平扫为低密度,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低密度。而肝脏良性病变并不具有肝癌病灶的特点。对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均显示为低密度的病灶,而延迟扫描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可能为炎性假瘤。然而,必须警惕,动脉期高密度而门脉期等密度的病灶并不可排除小肝癌诊断。

由此可见,16层螺旋CT对小肝癌患者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可准确反映小肝癌的强化特点。在动脉期、门脉期增强扫描时,应适当延迟初次扫描时间,并对患者肝硬化程度以及外周血管脆性程度给予充分考虑,以实现最佳强化效果,对小肝癌在各期的血供特点进行正确分析,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丁伟伟,郭玉林,牛建栋.64排CT对肝硬化背景下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5):736-739.

[2]林虎.小肝癌螺旋CT诊断进展[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3):248-251.

[3]黄崇耀.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分析(附36例报告)[J].中国医疗前沿,2011,6(9):69.

[4]龙世亮,吴车福,明小春,等.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加血流灌注成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9):77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