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活动具有实效

/ 2

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活动具有实效

宋丽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灵活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尽可能缩短教材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呈现的课堂更接近孩子的生活,要让孩子们咀嚼到品德、社会的原汁原味。

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学习活动化活动生活化

“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课程标准)通过各种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开始学会认识我们身边的生活,关注生活的现实,开始思考我们周围的事物,学习从生活中寻求结果,虽然这种答案是片面的,但这却是难能可贵的。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这种探索,超越了原有书本的框架,是一种自主性的发展,是一种建构在自身需求探索上的革新。

《品德与生活(社会)》注意选取贴近儿童生活的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和故事为素材,以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主要呈现形式。设计活动时以过程为核心,以学生讨论、调查、游戏、表演、欣赏等作为手段,注意将活动、方法、技能和行为指导融合起来,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认识生活的现实,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在生活的体验中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为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学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生活。

我在教学《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时,我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早晨,老师上班迟到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摇头)老师今天骑自行车来上班,走到半路,自行车轮胎突然被扎了,眼看上班的时间就到了。你们能想像当时老师的心情吗?(生:老师一定很着急。)师:你们说的很对,老师面对这样的意外事件心里的确很着急。(板书:意外事件)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很多,我们都可以成为突发事件。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这样我在导课时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实际,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二、通过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这种出自孩子自身的探究是何等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弯弯腰捡起来》一课中,先让学生去校园里捡垃圾,到教室里捡废纸,以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充分展现自己的原有认知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深刻感受到,公共场所里应人人爱护环境,我们时时刻刻为大家服务。加深学生对其作用的了解,也激起了学生对生活世界的回忆;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互动,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全面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冬天到了”时,学生通过体验冬天的气候、交流室外观察到的情况、讨论如何适应冬天的气候变化、欣赏冬天美丽雪花、和小朋友一起玩等活动,初步了解冬天的气候特征、知道冬天气候变化对人的生活和植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学会照料自己,预防感冒,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我保护等多方面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回归生活,情感共鸣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的极好素材,因此,在教学《生活中的红绿灯》时,把学生一些常见的安全隐患拍成录像,提供学生熟悉的学习素材,再让他们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通标志或安全标志,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教学更贴近儿童的生活。

在教学《有规律好处多》,我先播放了一段小明不按时完成作业,不遵守作息时间的录像,我问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学习、生活有没有小明的影子?我们有哪些没有规律的生活呢?有什么危害?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有的小朋友说下课后顾着玩,忘记上厕所。有的说看到好吃的多吃,不好吃的少吃,对胃不好。还有的说不经常刷牙,有虫牙。睡觉睡的很晚,这样做的危害影响长身体。小朋友通过自己找身边不规律的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例子,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在学习《欢迎到我家乡来》时,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一个孩子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来这么美,这么让人自豪。”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孩子们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世界。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生活的窗户,擦亮孩子们的双眼,激发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去体验,让他们用自己智慧的眼睛为自己打开一扇美德之门。

四、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虽然是一门以活动为主的综合课程,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也不是活动越多越好,更不能把活动作为课堂景观来点缀教学过程。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

1、强调儿童全身心参与。参与活动时,学生不能只“带耳朵”听,而是要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全身心参与,真正做到活动着、快乐着、收获着。活动要做透、做足。

2、要把每个活动潜在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实实在在做好每一个活动,注重活动过程、活动反馈及活动再加工,在多向的合作、交流中,经过老师的巧妙引领、点拨,同伴的智慧启迪,真正促进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

3、重视活动的生成性。活动开展时,由于师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不同,常会生成一些新的东西,如来自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疑难问题。如果老师只顾按预先设计一步步走下去而不善于捕捉这些新的生长点的话,甚至于只是走过场,活动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应敏感地捕捉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用活动的真实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的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