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护理干预对降低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探讨护理干预对降低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的临床效果

朱翔

朱翔(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644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365-0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降低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6月ICU实施心电监护的2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心电监护仪参数报警值采用默认设置,观察组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去调整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值;每组患者100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的差异。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误报警率降至6.8%明显低于对照组3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能降低心电监护仪的误报警率,有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处理,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电监护仪误报警

心电监护仪(ECGmonitor)是一种以测量和控制病人生理参数,并可与已知设定值进行比较,如果出现超标可发出警报的装置或系统。心电监护仪24小时连续监护病人的生理参数,是临床上重要的监护系统[1]。我院ICU通过分析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的原因,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调整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6月ICU实施心电监护的200例住院患者。其中,观察组100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3岁,平均住院时间13天;对照组100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5岁。平均住院时间14天。气脑外伤患者36例,胸外伤患者24例,心力衰竭患者33例,心肌梗死患者26例,心律失常患者24例,昏迷患者3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病情变化。对照组心电监护仪参数报警值采用默认设置,观察组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去调整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值。

1.3观察指标观察报警原因,及误报警率。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报警原因及报警次数,见下表。

报警原因报警次数

导联脱落112

导联选择不正确109

心电图基线游走不定87

测量值高于或低于报警限55

SpO2传感器故障36

记录仪无打印纸32

其他29

误报警221

对照组误报警率为32.5%。

2.2观察组报警原因及报警次数,见下表。

报警原因报警次数

导联脱落107

导联选择不正确113

心电图基线游走不定80

测量值高于或低于报警限60

SpO2传感器故障31

记录仪无打印纸29

其他33

误报警33

观察组误报警率为6.8%。

2.3两组报警原因及报警次数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误报警率降至6.8%明显低于对照组3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电监护仪40年前被引入,目前,心电监护仪在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护士是心电监护仪的直接操作者和观察组[2]。心电监护仪是医院实用的精密医学仪器,常见的报警原因有导联脱落、导联选择不正确、心电图基线游走不定、测量值高于或低于报警限、SpO2传感器故障、记录仪无打印纸、误报警等。其中许多报警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调节恢复正常的。误报警时的处理方法有:密切观察病情;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节高低限报警值,并将不规则心率、心律报警关掉,以免造成误报警及无效报警[3]。同时,随着监护仪器的越来越精密,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正确有效地使用监护仪器[4,5]。医疗专业人员应该实行强制性全面指导和培训方案,以提高排除故障的能力、减少故障的发生率。本组病例显示,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误报警率降至6.8%明显低于对照组32.5%。同时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保证监护质量。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降低心电监护仪的误报警率,有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处理,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心,李梅,李青.心电监护仪对患者造成医源性损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5,6:721-722.

[2]曾柱香,林丰.影响心电监护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53.

[3]周春华,沈缓.临床上常见心电监护仪报警原因及护理对策.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4):2275.

[4]FunkM.Arededicatedmonitorwatchersnecessaryonatelemetryunit.CritCareNurse.1996;16:102-105.

[5]MartinN,HendricksonP.Telemetrymonitoringinacuteandcriticalcare.CritCareNurseClinNorthAm.1999;11: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