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强夯法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

廖睿

(广西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近年来,在公路路基施工中,强夯施工方法由于加固效果显著,可取得较高的承载力,且具有经济、简单、快速、有效等优点,因而在路基工程处理中被广泛使用。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强夯基础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强夯法;地基处理;检测

1前言

强夯法施工以其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工期短、地基强度较高等优点,广泛应用到各类地基处理。尤其在南方地区。本工程就该地基处理方法在沿海地区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以便同类工程借鉴。

2工程概述

2.1工程概况

某新建道路为城市主干路,全长5.41km。道路红线宽度50m,由于部分路段建设在海滩上,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对地基强度的要求,需进行地基处理。 

2.2工程地质条件

据本次勘察资料,场地在钻孔深度内主要土层有淤泥层(Q4m),砂砾层(Q4m),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S1lt),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层(S1lt)。各土层、岩层性质分述如下:

淤泥①层:第四系海相沉积层(Q4m)

灰褐,灰黑色,含少量有机腐植质及朽木,微有腐臭味,饱和,呈流塑状态,摇震反应缓慢。该层仅在钻孔NZK21,NZK22,NZK23,NZK24分布,层厚0.6m,层顶高程5.45m。

砾砂②层:第四系海相沉积层(Q4m)

灰白色,稍湿,稍密状态,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该层主要分布于潮水淹没区,层厚0.4~7.5m,平均2.18m,层顶高程-3.50~5.26m。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③层:志留系下统连滩群(S1lt)

褐黄、灰白色。粉砂质结构,薄层~中厚层构造。组织结构全部破坏,呈土状,手可捏碎,有砂粒感,遇水易溶,冲击钻进较易。属极软岩。该层主要全场分布,层厚1.2~8.0m,平均3.79m,层顶高程-7.18~22.17m;基岩面随地形起伏,变化较大。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④层:志留系下统连滩群(S1lt)

褐黄、褐灰夹灰白色。粉砂质结构,中厚层构造,泥质胶结,局部为钙质和铁质胶结。岩层产状135°∠80°。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合金钻头钻进易,属软岩,岩体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Ⅴ类。未揭穿。层厚0.9~20.5m,平均6.51m,层顶高程-13.48~19.83m,该层部分钻孔有揭露;基岩面随地形起伏,变化大。

3地基处理

3.1施工处理方案

强夯法处理地基效果主要取决于方案的设计,强夯方案设计的合理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不仅事倍功半,而且,有可能破坏地基,强夯方案设计主要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达到提高承载力和改善均匀性的预期效果,合理的选择夯击能、夯锤底面积,恰当地确定夯击遍数、夯击击数及施工工艺条件。

强夯法加固非饱和土基于动力压密的概念。目前设计上基本是依据以前施工经验,还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因此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场地作为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确定施工参数报业主、设计、监理同意后开始正式施工。

在强夯施工中,夯击能决定有效加固深度。而有效加固深度是反映地基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又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案的重要依据。而且夯击能量的确定,对地基降低压缩性,提高均匀性起着决定作用。

该场地需处理的土层为杂、素填土和耕土层,两层合并厚度为0.6m~6.8m,平均厚度可按照2.6m考虑,综合考虑土层厚度及耕土、有机质土层需进行强夯置换,夯后场地作为结构物持力层,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50Kpa,所以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要求和我们施工经验,我们选定夯击能偏大点,单击夯击能为3000KN.m。

根据本场地地勘资料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提供的单击夯击能所能加固的有效深度判断:第一、二遍点夯的夯击能为3000KN·m(可根据填土层厚度的分布情况相应调整),第三遍的夯击能为1500KN·m进行满夯满夯施工。满夯要求夯印搭接部分不小于锤底面积的1/3~1/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提供的单击夯击能所能加固的有效深度见下表: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和夯后要求,本工程拟选用50T履带式起重机,夯锤20T,起吊高度15m,其单击能达3000KN.m,夯锤用圆形,直径2.3m。夯击能=锤重×提升高度。

夯点的布置常采用梅花形布置,夯击四遍,第一、二、三遍为点夯,夯点排列间距为4.5~5.0m;第一遍夯点主要是结构物的基础位置,我们需重点夯击,必要时,需往夯坑填料,采用强夯置换的方法,直到达到收锤标准。第二遍是在第一遍的中间空隙位置,按梅花形布置第二遍夯点,第三遍是在第一和第二遍空隙较大的空隙中间等特殊位置布置,第三遍为满夯,采用1500KN·m夯击能,一点夯一击,一锤搭接一锤,要求夯印搭接,以确保近地表土能均匀夯密实。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按照规范要求:满夯要求夯印搭接部分不应小于锤底面积的1/3~1/4。夯点布置示意图如图所示:

根据本工程夯击能3000KNM,填土为粘性土,未经分层碾压,密实度低,不易达到设计要求加固深度,所以选用2遍点夯,一遍满夯。如果土颗粒细,结构松散,发生夯坑过深,拔锤困难时,还需增加夯击遍数,以达到收锤标准。间隔时间主要由土质来确定,取决于土体中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时间,对透水性差的细粒土,要7-15天,甚至1个月后,孔隙水压力才能消散,只有当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重新固结后,强夯才能达到夯击效果,否则达不到强夯加固的效果,反而破坏了第一遍夯击的效果了。对本场地间隔时间我们先间隔7天再进行第2遍夯击。

夯击次数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要求的收锤标准来确定:

1、点夯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降量不大于5.0cm;或根据本场地情况,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降量虽然大于5.0cm,但继续夯击后,沉降量不增加,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也可收锤

2、土体竖向压缩最大,侧向位移最小;

3、夯坑周围不发生过大的隆起;

4、提锤不困难;

我们预计单点夯击击数在6-10击,应能满足要求。

3.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2.1施工准备

施工前总承包方应将场地填至设计标高,做到“三通一平”,分包方组织设备进场施工。

3.2.2施工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1、强夯施工产生的振动较大,对周边道路和建筑结构物产生破坏、对场区边坡不利当离边坡较近施工时,应挖减振沟。

2、强夯施工时如表土过干(尤其满夯时,应采取加水措施,增加含水量,含水量以W2=10-30%为宜不小于10%,也不大于Wi=30%。

3、夯锤上应设通气孔,如遇堵塞,应立即开通。

3.2.3施工控制要点

1、平整强夯区域,测量场地坐标及高程。

2、在场地内放出夯击位置。

3、强夯机就位,夯锤中心对准夯点位置。

4、将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脱钩,夯锤落下,放下吊钩,挂上夯锤。最后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5、换夯点,注意搭接好夯印,重复2至4过程,完成夯点的夯击。

6、用推土机推平夯坑。推平,碾压,并测量夯后高程。

3.2.4质量检测及保证措施

1、检查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应补夯和采取其它措施。

2、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才进行检验。可用静载试验或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来检验强夯的效果。

4处理效果检测

4.1检测概况

采用静载试验法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检测。检测环境为天气晴天,气温-15~32℃,湿度35~55%RH,周围无震动干扰,无明显噪声干扰。

4.2检测方法和依据

4.2.1检测仪器及方法

静载试验:试验采用堆载加载方式,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提供荷载。荷载从小到大由一台50T千斤顶逐级施加,其量值由压力表读取油压,根据千斤顶的率定曲线换算荷载。承压板下沉量由固定在基准梁上的百分表量测。

检测方法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每级荷载下的承压板下沉量达到稳定标准后再加下一级荷载,直至加到要求最大荷载或破坏,结束试验。再加下一级荷载,直至加到要求最大荷载或破坏,结束试验。

4.2.2检测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20—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4.3检测结果

静载试验检测结果

本次检测结果的符合地基静载试验要求。

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50kpa,满足设计要求。

5沉降观测

在施工过程及施工完成后的使用期间,在道路沿线设置沉降观测点,每周进行观测一次,竣工后沉降观测点累积沉降值各为9.1mm、9.0mm、9.2mm、9.1mm,属于均匀沉降,说明强夯法地基在道路路基工程中应用可靠、安全,具有推广价值。

6结束语

虽然强夯法诞生40多年来,在我国引进开展施工三十多年,但是对强夯的机理,影响深度等定量分析不够,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而且我国各地地质情况不同,运用范围不同,适用的全国性和地方性规范很少,更多的是参照一些原有工程施工经验,通过各个工程进行试夯来确定强夯施工参数。获得经验,并在后续工程中推广利用。同时强夯法也是一项信息化施工过程,需考虑各地土质情况,机械夯锤情况,根据试夯后检测结果,即时调整强夯参数,更快更好达到设计要求,减少能量消耗,提高工效,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