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2

旅游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

张建星蔡飞

张建星蔡飞(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酒店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符合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重实践、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1+1+1”即“实践一实训一实习”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全过程和全员参与对学生的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和进入企业实践交叉循环,此法不仅能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和服务意识,同时也解决了当前金融危机下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酒店管理订单式培养模式优势

中国正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2008奥运会、2010世博会以及越来越多国际大型活动在中国举行,中国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rC)提供了一份2006年最新报告中,预测到中国旅游与旅行经济的直接和间接贡献为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l3.7%,旅游业就业岗位将达到7760万个,酒店业更是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格局。我国的旅游院校教育事业经过了将近20年长足发展,人才培养规模日益扩大,酒店管理专业已形成了高职-专科-本科的教育体系,但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人才供需的脱节。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为高校毕业生带了严峻的考验,同时“酒店业员工流动率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愿在酒店觅职”等现象都成为困扰旅游院校就业工作的难题。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主要优势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针对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形成产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旅游院校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岗位、酒店管理层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适应这种方向。

1.符合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适应了酒店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此模式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动向,按企业需求培养人才,避免了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酒店业尚未改制,产权结构不清晰,酒店业准入门槛教低,对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求也不高。随着酒店业的发展,特别是国际酒店集团先进管理理念的进驻,酒店人的职业地位开始凸显,对酒店从业人员知识和素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并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发展实践过程及良好的实践效果

九江学院旅游学院自1996年开办了“酒店管理”专业。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建了客房、餐饮、酒吧、调酒、茶艺等多个实验室,还希望通过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校企合作,建立一种新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全方面能力,有力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1.选取四星级以上酒店作为合作伙伴。并具备明确的学生培养计划、相应的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可行的职业规划及就业岗位。

2.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院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明确了合作中各自承担的责任。

3.“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办法。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完成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实验室内完成专业技能实训,并通过学校及企业的考核;到订单培养企业进行参观,初步了解酒店和未来的工作环境。第二学年上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由专业教师和酒店共同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加强培养并进行量化考核,作为下学期教学参照。第二学年下学期,学生带着疑问回到学校,进行为期一年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语言培养,拓宽知识面,并根据企业的考核,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强化其专业核心技能。第三学年下学期,采取双向选择模式,学生再次回到企业顶岗实习。按学生意愿分配岗位,并尽可能轮岗实习。企业与教师共同监控,及时了解学生工作进展和思想动态,协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步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第四年,学生留店工作,真正成为酒店一员。

4.加强实习过程的组织管理。为切实实现实习目标,学院专门成立实习领导小组,并配备专业指导老师,起到管理和指导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负责和酒店协商解决学生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待实习结束时,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学习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并提交书面材料到领导小组。学院负责做好订单企业的遴选,制定《实习手册》、《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前期的教育及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实习及各种考级考证的监管、辅导,指导、考评等。

5.“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合作共赢。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劳动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社会责任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有效缩短了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变过程,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调动了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择业就业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每个月可获得一定生活补贴,减轻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为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保证。通过与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帮助学生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企业可降低人力成本,并能有效地选择优秀员工。通过工学结合模式,一方面,加强了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学到了最鲜活、最先进的技术和职业教育理念,促进了观念转变、知识更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办学和教学模式改革。另一方面,还有力地推动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示范专业建设、专业结构调整、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充分挖掘并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弥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创造了条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既服务了地方经济,又扩大了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涛,谢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曾朝霞.当前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7(3).

作者简介:

张建星,男,(1982-),江西九江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医学。